本草学是中药资源研究的基础,本草学研究是以中药经典典籍为重心。 《神农本草经》 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 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汉代本草代表作。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 (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 (1)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对条文逐一注释、发挥。 (2)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3)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责力领衔,苏敬等21人主持编写。 成书年代: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又称《唐本草》,隋唐时期本草代表作。全书54卷,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50 种。 学术价值: (1)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药物图谱,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 (2)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3)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 (4)流传于海内外,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初稿1082年,定稿于1108年(宋大观二年)以前。简称证类本草。宋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1)该书图文并茂,方药并收,资料翔实,医药结合。 (2)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3)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1578年(明万历6年)。明代本草学代表作。该书52卷,约200万字,附方11000余首,载药 1892 种,绘药图1100余幅。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16纲、60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国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1)序例部分队本草史和药性理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总结和发挥 (2)各论按自然属性分列为16部共60类,每药按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3)李时珍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将本草学发展提高到一个空前高度。 (4)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采矿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1803年(初稿1765)。清代本草学代表作,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全书10卷,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1)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 (2)保存了大量今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中华本草》 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 成书于1999年。当代本草学代表作。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收载药物8980种,备考药物571种,插图8534幅,引用文献1万余种,计约2800万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aa79ac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