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地理学理论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地域分异规律 :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戴维斯认为,地貌是构造、作用和时间的函数,地貌描述就是要阐明在一定构造和营力下的演化过程,因此“时间”是地貌解释性描述中最常用、最有实践价值的因素。根据这一思路,戴维斯具体地提出来陆地和流水侵蚀地区(他称之为“常态侵蚀区”)的地理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陆地的抬升导致侵蚀,侵蚀又使陆地变低,因此陆地地形的演化是抬升—侵蚀—夷平的周而复始的运动;在每一次理想的地理循环中,地貌发育都有三个阶段:地形起伏迅速加大的幼年期,起伏最大、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壮年期。以及起伏微弱的老年期。 所谓地理梯度,是指在地理空间中(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范畴)引起能量、物质运动或地理过程进行的存在不均一。重力学梯度,热力学梯度。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 温室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碳循环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地圈、水圈及大气中交换。碳的主要来源有四个,分别是大气、陆上的生物圈(包括淡水系统及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海洋及沉积物。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生态足迹就是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其含义就是要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只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并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其标志是地理数量方法、理论地理学的诞生和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现代地理学的特点是:①它发端于现今经济和科学最为发达的美国,首先影响英国和北欧,继而波及西欧、苏联、东欧、日本、中国以至全世界。②强调地理学的统一性。。③理论化和数量化。④行为化和生态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各地区经济开发和建设以及环境管理和保护的需要,地理学将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学科。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举的两栖科学 钱学森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 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层次(基础科学)、技术理论层次(技术科学)、技术层次(工程科学)。 钱学森在现代人类知识体系11个门类中,将地理科学归结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在五大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中,把地理系统排在星系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在社会总体设计部下设四大建设中,将地理建设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并列。钱学森把地理科学看做是举足轻重的科学体系。钱学森从哲学高度,从人类知识体系的高度,从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理论框架中,从社会总体设计工程的实践出发,把地理学提升到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科学,因此,地理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区域地理学派 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代表人物有李希霍芬、赫特纳、哈特向。李希霍芬将地理学分为特殊(区域)地理学和普通(系统)地理学,并且他还将地理区进一步划分为:主要单元、主要区域、景观或小区、地方。赫特纳提出应注重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研究。哈特向提出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吸收了自然地理理论,景观学,区位,空间经济学理论,生态景观学,人类行为理论,区域科学的理论,对区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区域的形态差异分析,转向系统分析。同事在研究风法上由大量应用模型转向演绎方法,形成区域研究体系。 热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可再生能源及能源二级利用问题,沙漠化防治问题,极端天气的产生及预测问题等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6,生态足迹与低碳技术研究,7,先进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认识这种分异和组织的规律对于合理布局经济活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价值。陆地表层系统具有空间分布不均匀的显著特点对全球问题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地域分异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将陆地表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域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过程、结构和演化比较其间的异同是陆地表层格局研究的重要内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上述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高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加大。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任何区域开发、区域规划和区域管理都必须以改善区域人地相互作用结构、开发人地相互作用潜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统中的良性循环为目标。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 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量信息技术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还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辅助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区域学派指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地区间的差异性。代表人物有赫特纳、哈特向。 赫特纳提出应注重空间分布及变化的研究,认为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局部差异的地球,即不同等级不同特征的区域;哈特向提出区域差异是区域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哈特向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地理学历史出发来阐述地理学的性质。其理论是:总结了赫特纳的区域地理思想和索尔的文化景观发生学见解,认为地理学就是研究地域差异的;明确指出了地理学追求法则规律的局限性。景观地理学是诞生于德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地理学学派,可说是源远流长。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充分吸收了生态学、系统学与人类科学的重要思想,逐步推陈出新,至本世纪80年代,更是形成了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景观科学。施吕特尔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帕萨格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强调对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索尔(C.O.Sauer)也是从地貌入手转入文化地理研究,他于20年代中期发表的著作“景观形态学“,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元,认为景观是由自然与文化要素两部分叠加而成。8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科学中的瞩目问题,在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景观的稳定与演化、景观的分析与综合、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价值与应用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若干新的分支,如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球化学、人文景观学等。 生态学派:巴罗斯于1924年阐述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时提出,他提出“人类生态学”方向,主张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虑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是要研究人类与自然和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影响,从这些作用过程、机制的探讨到环境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整治。近年来生态地理学着重研究地理环境中诸要素的整体效应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区位论的思想发端于经济学而不是地理学。最早的区位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农业区位论思想。杜能之后,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又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此外,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这是地理学家首次提出空间理论。美国的经济学家赖利、齐普夫提出了重力模式,帝国经济学家廖什、美国经济学家胡佛进一步发展了区位论和中心地思想。地理数量方法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日本村田贞藏和吉村信吉应用统计方法和普阿松分布探讨居民点人口与农田面积的关系和居民点类型。1933年德国W.克里斯塔勒和1939年美国M.杰弗逊分别应用数量指标研究城市地理问题。此后,一些常用的统计特征数开始用于分析地理 问题。1963年加拿大I.伯顿在《加拿大地理学家》杂志著文将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称为地理学的数量革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bd21d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