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古诗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绿色的若帽,绿色的椰壳雨衣,斜斜的风和细雨不需要返回。 (注释) 1.西塞山:浙江省湖州市西部。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春天桃花盛开,俗称桃花泛滥或桃花流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椰壳雨衣:用草或棕榈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诗描述了江南水乡春汛期间的捕鱼场景。这是一幅山水画,用诗歌写成,具有独特的风景和渔夫形象。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毛毛雨不必回来”,描述了渔夫的捕鱼心情。渔夫戴着一顶绿色的菖蒲帽和一件绿色的椰壳雨衣,在倾盆大雨中忘记了回来。“斜风”指微风。整首诗色彩鲜艳、生动,生动地展现了渔夫悠闲的生活。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人》或《渔歌》,可能是一首民间渔歌。作者写了五本《玉格子》,这是第一本。据《慈林志》记载,张志和曾拜会过湖州知事颜振清。因为船已经磨损了,他请闫帮他更换,并写下了《鱼歌子》。 (背景) 772年9月,唐朝大理七年,阎真卿被任命为湖州总督,次年就任。张志和乘船致敬。那是晚春。桃花水涨,桂鱼水美。他们即兴演唱。张志和唱了第一首歌,写了五个字。这个词就是其中之一。这个词曾在咸宗年间消失。长清三年823年,李德禹来到这里。这被记录在他的文章《玄真子渔歌录》中,并流传至今。 (鉴赏) 张之和的《鱼歌子》原名中只有五个保留下来,这是第一个。西塞山位于浙江省吴兴县西条溪河畔。它曾被称为“道世纪”。这是一块从河里凸出的大石头。西跳溪北连太湖,南连莫干山。风景很美。张之和的诗描绘了春汛的景色,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美丽。 白鹭就是平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两岸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风景画家。据说他曾把鱼格子画成一幅画。的确,这个词充满了图画的意思。苍岩、白鹭、明亮的桃林、清澈的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竹帽、绿色的椰壳雨衣,颜色多么鲜艳,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也很美。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人们似乎看到了一幅水城春汛的精彩画面。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自展非常喜欢这个词。他受折磨时不能唱歌。这是一点盈亏。他送来了欢喜纱,说:“白鹭飞在西塞山前,三华岛外几乎没有帆。桃花、流水、桂鱼都很肥。他戴着一顶绿色的软帽,后面到处都是绿色的椰壳雨衣。在斜斜的风和细雨中,没有必要回来。”黄璐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2fa0308a9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