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理解 一、《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得。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二、《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 首句写景。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 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 2、后两句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展现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 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颔联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2、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3、 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写出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六、《己亥杂诗》 1、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三、四两句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七、《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八、《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九、《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 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 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 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十一、《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1、诗作首联叙事。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2、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 3、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4、尾联盟恢复之志。“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2bc483e53a580216fcfe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