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美国动画看社会文化的排斥与融合.

时间:2022-04-14 07:28: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析从美国动画看社会文化的排斥与融合

[ 论文 关键词]美国 动画片 社会文化 排斥 融合 [文摘要]“动画”已被世人公认为是美国本土所产生的 艺术 形式之一。在艺术表现手段上,“动画”借鉴并吸收了美国西部电影和小说以及爵士乐与百老汇 音乐 剧的精华,并通过融入其中的社会文化起作用。本文从动画 发展 演变到对美国动画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剖析,并从社会文化排斥与融合两方面阐述美国动画在“种族与性别歧视”和“融入 中国 文化元素”上独有的特色,来探讨美国动画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问题。 1906年,美国人斯图尔特?勃莱克顿拍摄和制作了第一部电影胶片动画片《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如果以此作为美国动画电影的开端之作,那么,动画片已经有了100 历史 轨迹。从早期不被众人知晓的一种艺术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所形成的“动画文化”之潮,“动画片”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动画”作为一门艺术和产业在美国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轨迹:从“动画”作为电影研究中附带的一个细小分支,逐步成型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从“动画朋友”的离群索居以及不被社会主流文化所接受.到已被社会民众称为“伟大人物和艺术大师”;从行业的废弃物到文化投资的珍品……这些历史事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动画文化”在美国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一、从美国动画发展演变看社会文化内

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动画”黄金时代。在这一期间,美国的11家动画制片厂共创作和生产了4487部动画短片和27部动画长片。其中。迪士尼公司在19221960年期间.就生产了动画短片529部,动画长片20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主流媒体播放的动画片中又加入了新的元素,使主题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宽泛.如包含动作的冒险片、以游戏为基础的武术片、机智而曲折的犯罪片、昏暗风格的赌戏片、血腥残酷的战争片、挑剔细致的机器片等等每一种动画片都有自己的模式、人物原型和语言并因此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进入20世纪的80年代和90代,随着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频道的大量出现.为播出更多的针对成年人而制作的动画片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电视动画片《辛普森》(The Simpsons)《山中之王》(King of the Hills)、《南方公园》(South Park)、《达克曼》(Duckman)。” 自从动画片问世以来,对它的研究工作就没有间断过。在20世纪60年代,当电影作为一种知识出现在学术期刊和大学课程中时,好莱坞的主流动画片却被人们所忽视,“动画”被排在轻松的音乐剧和喜剧电影等形式之后,甚至被驱逐出知识与美学的领域。在主流文化及其研究机构中,“动画”没有任何地位.但“实验动画片”和“独立动画片”不在此范围之列。20世纪70年代中期,“动画”在被学术界认可的同时。亦被社会更广泛地接受。主流文化也在改变着对“动画”的看法.不再把“动画”看做是只对青少年观众播放的简单娱乐,还出现了休闲类的艺术书籍。“动画”被发明以来,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痴迷者对“动画”进行潜心研究,并乐此不疲。在美国,由这些人组成的群体被称之为“动画朋友”。“动画朋友”对“动画”有着深刻的理解。“动画朋友”乃是一个很小但很完整的“小文化圈”,它的参与者与主流文化之间虽有着较大的距离,但却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共存于整个主流文化的“大文化圈”之内,只是在业余时间才作为“动画朋友”出现。 文化社会学告诉我们,“文化传播”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


过程中,产生于社区、群体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除了两个人面对面的交谈之外,大多数“文化传播”都是假借于某事物而进行的.特别是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大师功不可没,他们是动画文化的源头。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为了追求 经济 益,媒介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视网中安排频道和播出时间,更进一步地促进了“动画文化”的形成。

二、美国动画片中社会文化的排斥 当我们分析和讨论电影的表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样的一个焦点上:“影片展现了什么,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什么”,以此作为出发点去探讨众多案例中的电影怎样表现问题。但是我们却常常忽视另一个与之相对的问题,那就是“有什么东西在银幕上没有出现,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什么”?种族和性别问题似乎一直是美国娱乐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在二战后的卡通形象中,那些曾经可爱的小动物们已经成为暴力、色情、种族歧视的人类角色的掩饰和化身,那些不能以本来面目直接出现在银幕上的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形象借助动画符号得到了表现。 1 美国动画片中表现出的种族歧视 美国学者卡尔?科恩在观察了默片时代和早期的有声电影时代动画中典型的种族主义的表现形式问题后.发表了一篇题为《种族主义和反抗:动画中的黑人模式》的分析文章。他认为,几乎每一个民族的这种带有歧视性的形象都出现在了动画片中。这其中,包括 中国 观众非常熟悉的一些美国动画片,如华纳兄弟制片厂的“兔八哥短篇系列”的最后一部《谁是女巫师?》,米高梅公司的《猫和老鼠》以及迪士尼的《唐老鸭》等动画作品。而动画中的这种种族歧视可能表现为对某一种族形象(如黑人)回避表现的错误解读。例如《猫和老鼠》中,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一直出现,她就是汤姆和杰瑞居住的那个家庭的黑人保姆。相信大多数的观众对于这位黑人妈妈的主要记忆是她那一双稍显肥胖的双脚,每次当沥姆惹祸或者捉老鼠不力的时候,银幕上都会出现这对双脚。尽管黑人保姆是这部动画的关键角色之一,但遗憾的是,这位黑人保姆的形象从未完整地出现在银幕上,她从来不会在银幕上露出她的面孔,她的形象就仅仅局限在她的双脚上。在这部流行的动画系列中,黑人的形象用如此的手法表现出来(出现的双脚和未出现的面孔)就难免会成为种族主义偏见和歧视的符号。而这种种族歧视的背后所体现的正是这个社会对于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某种态度以及电影商业操作对于票房的考虑。 2 美国动画片中表现出的性别歧视 1930年,好莱坞通过了一个旨在自我审查的规范。在这个规范中,特别提到了性的表现问题。谈到了“什么是过度的女性性征的体

现”。在规范关于性的章节部分.提出了9条忠告,反对“色情性的’接吻或拥抱。或者是反对可能刺激更低和更基本情感的激情表演。女性性征成为审查的焦点。在动画电影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派拉蒙公司的贝蒂动画系列。卷曲的短发、性感的双唇、低胸的短裙。总是对着你迷人地眨眼。。并不时发出“Yoo—hoo”的欢呼声,这个可爱而性感的迷人娃娃从出现在银幕上的那一刻起就吸引了千万观众的视线。人们形容,只要可爱的贝蒂一眨眼,立即就可以捕获男人的心。因为她是如此的性感却又如此的天真,是一个不成熟与世故的矛盾综合体。比如1936年的动画片《贝蒂与小国王》

(Betty Boopand the Little King),在电影中,直到国王发现贝蒂以前,她都只是一个表演歌舞杂耍的演员。在影片中,贝蒂成为一个物品.一个对小国王这样的男性有吸引力的眼神的物品。在结尾,小国王从他那个愚笨的来自


上流社会的高个皇后身边逃走,与贝蒂展开了浪漫的故事。而贝蒂对国王来说,正是逃跑后获得的奖品,只是这个奖品被赋予了下层社会浅薄的娱乐和性的特质。电影银幕对于贝蒂这个女性——女孩形象的塑造,正好让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电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女性身体为商品的事实。一个天真可爱的娃娃被赋予了一系列成熟女性的性征,而对于这种性征的表现手法又是通过诱惑的眼神、肢体的暴露等浅薄的方式。虽然贝蒂毫无疑问是一个红透半边天的动画明星.但是在故事的设计上,也仍然免不了她作为男性的附属和奖品的命运。这种带有性别偏见的态度深深地根植于美国的文化之中。

三、美国动画片中社会文化的融合:以 中国

近年来,美国动画越来越多的作品是从世界各国的文学著、故事传说中汲取素材,大胆地进行改编.加入自己的主流意识,表现出世界性的文化视野。在动画片《花木兰》中,虽然取自中国古代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但影片中的木兰已经完全不是中国人熟知的那个为了尽孝道而替父从军的女子,完全从 现代 西方人的角度。改编成活泼勇敢、敢作敢当、勇敢追求自己幸福的美国木兰。这样的改造赋予影片以新意和现代精神。 又如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近乎全盘的中国元素,而且在故事中贯穿着中国古代 哲学 思想,可谓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化”演绎得最为深刻的好莱坞动画片简直可以鱼目混珠为“中国民族动画”。很多观众不禁想问:《功夫熊猫》为什么不是我们制作的?的确,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功夫+熊猫”这是导演及其剧组多少年来悉心研究中国文化的结果。影片将中国功夫演绎得意趣盎然,主角选择为憨态可掬的中国国宝大熊猫.而且为“功夫+猫”作陪衬的是大量的中国元素。这既迎合了奥运会之前世界人民对神秘的中国文化的向往心理。也迎合了世界文化舞台正转向中国的 发展 趋势,再加上强大的制作阵容,怎能不创票房新高?不可否认,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紧扣现代文化流行热点,中西合璧的精确表达是《功夫熊猫》成功的关

键。 由此可见,美国动画片的文化内涵是钟爱自由.重视个体价值,表现人间亲情,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人与 自然 共生共荣等,是相当美国化的。但在最广泛的程度上又能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34cc14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