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0年离婚统计的主要类型和趋势社会学 从概念辨识入手,利用权威数据,描述近几十年我国离婚率和离婚态的变动趋势及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的离婚率持续增长,超过日本与韩国;因年轻人口总量减少,可结婚人的比例下降,离婚结婚比持续上升。数据分析显示,1982年以来,我国离婚态占比单调上升:就人群特征而言,35-49岁年龄组、男性、中等教育程度人群(1990年除外)、商业服务人员和办事人员(1990年除外)离婚态占比最高,女性的离婚态占比较之男性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就地域分布而言,各省处于离婚态人群的占比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趋势,东北地区及西部省区城市人群离婚态占比最高。离婚率和离婚态的持续攀升是多重制度、城镇化与市场化结构、家庭与个体特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离婚不仅透视出家庭的不稳定性,损害(部分)家庭成员福祉,而且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负面效应。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必须从源头、过程和后果上加强对离婚行为的社会治理,减少不必要的离婚现象。 2019年年初,有关我国人口离婚率超过38%、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一半的说法流行甚广。而民政部2020年公布的数据进一步显示,2019年结婚率为6.6‰,比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离婚率3.36‰却比上年增长0.2个千分点;而且,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办理离婚手续470.1万对,离婚与结婚之比超过50%。由此进一步激化了社会对婚姻的恐慌心态,认为我国家庭面临大面积解体。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数据之间的天壤之别从何而来?我国的离婚率究竟 有多高?在不断攀升的离婚率中,谁的影响更大或谁更可能处于离婚状态?将我国置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的离婚率处于怎样的位置? 为此,采用多个指标,对我国离婚率的现状、变动趋势和基本特征进行白描,希望通过概念的辨识、数据的描述以及对数据背后意涵的简要阐释与初步的理论剖析,回应上述研究问题,纠正当下社会对我国离婚率的认识偏误。 近年,相关的舆论报道和社会风潮给生活压力已然很大的适婚或在婚人口带来了更大的婚姻恐慌,激化了因离婚率上升而引发的对家庭稳定性尤其是对年轻人“闪婚闪离”现象的担忧和焦虑。离婚虽是私人行为,标识夫妻双方的人口属性和契约身份,但因离异而导致的婚姻解体,牵及的不仅是多个家庭,而且直接关涉家庭的稳定性及其长期发展能力建设,进而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深刻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为遏制因一时冲动而导致的离婚行为,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明确规定,对自愿离婚者,“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即规定了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澄清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不仅有助于引导社会对我国人口离婚问题的正确认知,了解我国人口的婚姻是否已经或即将走向死亡,而且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结果,可为提高人们对婚姻的敬畏之心和责任之情提供学理支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2a1edf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