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书》叙事,多收入历史人物文辞,成为一大特点。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有“《汉书》多载有用之文”条,其论曰:“晋张辅论《史》《汉》优劣,谓司马迁叙三千年事惟五十馀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馀万言,以此分两人之高灭。然有不可以是为定评者,盖迁喜叙事,至于经术之文,干济之策,多不收入,故其文简。固则于文字之有关于学问,有系于政务者,必一一载之,此其所以卷帙多也。”自《史记》《汉书》先后问世,探讨“史汉优劣”、比较“史汉高下”成为中国学术史上一个久论不衰的问题,论者或甲班乙马,扬马抑班,或在详细分析《史》《汉》叙事特点后提出不得以繁简定史之优劣的观点。赵翼此论进一步从载文的角度驳斥张辅之论,他以《汉书》各传与《史记》比对,认为那些《史记》所无而《汉书》增载者“皆系经世有用之文”,又指出《汉书》于汉武帝以后诸传也“多载有用章疏”,由此得出结论:“总计《汉书》所载文字皆有用之文。” 《汉书》载文入史,有其遵循的准则,而赵翼颇能体会并揭示出撰述者的匠心。以关于贾谊、东方朔文辞的载录为例。太史公在为《秦始皇本纪》所作的史论中,大篇幅地引用贾谊《过秦论》,用以说明强秦兴亡之势。《汉书》则将《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的史论杂糅,置于《陈胜项籍传》的“赞”中,这都是借他人之论来表达己论的做法。《史》《汉》又皆有贾谊传,述其生平,载其辞赋。不过,从二书为贾谊本传所作的史论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旨在抒发对屈原、贾谊“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品行的仰追;而班固在总结贾谊政治思想得失之后,明确告知读者该篇载文的体例:“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于世事者著于传云。”《汉书·东方朔传》也大量地运用了载文方法,在该篇“赞”中,作者写道:“刘向言少时数问长老贤通于事及朔时者,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说,故令后世多传闻者……朔之诙谐,逢占射覆,其事浮浅,行于众庶,童儿牧竖莫不眩耀。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朔,故详录焉。”这是向读者说明,该传详细载录东方朔言辞,是由于世人多以奇异之论妄附于东方朔,故作者要通过详细地载文辨明“传所不记,皆非其实”(颜师古注)。可见,在《汉书》作者看来,处置得当的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的实录旨趣。而从《贾谊传》《东方朔传》可以看出,《汉书》作者已经自觉地意识到文辞在叙述历史人物传记时的功用,并有意识地运用这项叙事方法。 《汉书》载文,使史事丰赡而不失典实之风。一向自负于文笔的范晔在评价《汉书》叙事时也称其:“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臺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后汉书·班彪列传下》)《汉书》所载之文,不仅有诏令、奏疏、对策、辞赋、书信,还有反映民情民意的谣谚,后者颇能“以特殊方式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陈其泰《谣谚入史:班固<汉书>的功力》)。质言之,通过选载“有用之文”而增添史书叙事的丰富性,是《汉书》熟练运用的叙事方法,它反映出撰述者开阔的历史眼光,即通过选载“有用之文”展现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历史内容。这是《汉书》构筑起秩序之美和结构之美的重要方面。 (摘自朱露川《谈谈史书叙事中的载文——从“<汉书>多载有用之文”说起》)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张辅以繁简定史之优劣,他认为司马迁以少总多,而班固则反之,从而认定司马迁比班固高明。 B.清赵翼认为《史》文简是因迁喜叙事不喜政务;而《汉》文繁,是因班固将事关学问政务者尽数载之。 C.《汉书》载文人史有其遵循的准则,即借他人之论来表达己论以及借文辞之美表达对传主品行的仰追。 D.陈其泰认为,《汉书》中的所载之文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显示了班固《汉书》的功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使文章行文摇曳多姿,既有文学性,又具严谨性。 B.第二段运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汉书》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实录旨趣的观点,要点清楚,文脉贯通。 C.引述范晔、陈其泰的文字,旨在表达对汉书载文这种叙事方式的赞同:使史事丰赡而不失典实之风。 D.作者在引述范晔用语时,特意冠以“一向自负于文笔”“也称其”等字样,意在表明汉书之叙事令人折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汉书》优劣之争,不管观点、立场如何,某种角度上都可以看成是对《汉书》的重视和赞美。 B.班固自觉意识到文辞在叙述历史人物的功用,并有意识地、熟练地加以运用,显示出开阔的历史眼光。 C.若未选载有用之文展现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历史内容,《汉书》的秩序美和结构美将大打折扣。 D.本文作者对《汉书》叙事中的载文特点不吝赞美之辞,据此可以推断,他是不折不扣的抑马扬班派。 参考答案: 1.A 2.B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B.“清赵翼认为《史》文简是因迁喜叙事不喜政务”理解错误。依据第一段“然有不可以是为定评者,盖迁喜叙事,至于经术之文,干济之策,多不收入,故其文简”,“迁喜叙事不喜政务”于文无据,只是“多不收入”。 C.“《汉书》……即借他人之论来表达己论以及借文辞之美表达对传主品行的仰追”理解错误。依据第二段“不过,从二书为贾谊本传所作的史论中可以看到,司马迁旨在抒发对屈原、贾谊‘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史记•太史公自序》)之品行的仰追”,应该是《史记》不是《汉书》。 D.“《汉书》中的所载之文以特殊方式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理解错误。依据第三段“《汉书》所载之文,不仅有诏令、奏疏、对策、辞赋、书信,还有反映民情民意的谣谚,后者颇能‘以特殊方式反映民众的喜怒哀乐’(陈其泰《谣谚入史:班固<汉书>的功力》)”,“《汉书》中的所载之文”扩大了范围,只是“反映民情民意的谣谚”反映了民众的喜怒哀乐,并非所有的。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论述了《汉书》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实录旨趣的观点”理解错误。依据第二段“可见,在《汉书》作者看来,处置得当的载文有益于实现史书叙事的实录旨趣”,“《汉书》载文”曲解文意,应是“处置得当的载文”。 故选B。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93723952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