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典故(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时间:2022-04-21 12:1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声律启蒙》中的典故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这句话的意思是:暮色如烟,在迷蒙的细雨中,一位老翁披着蓑衣,在溪边垂钓。“一蓑烟雨”出自宋·苏轼的词《定风波》。原作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创作的。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抒发感慨,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溪边晚钓之翁”这一句描写的“渔父”这一形象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借渔父之口阐述道家“抱朴守真,无为而治”的思想。自此,后人以“渔父”的形象来代表不问世事,出世绝尘的隐士。除了“渔父”之外,“樵夫”“农夫”也是这种隐士的代指。《渔父》作为词牌名首创于张志和。他年少及第,后来遭遇贬谪,从此无意仕途,过着逍遥自在的“渔父”生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除了改写了张志和的《渔父》词之外,自己也做了《渔父四首》,展示了渔父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性格,颇具生活情趣。苏轼将《渔父》改写为《浣溪沙·西塞山边白鹭飞》: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但张志和真正做到了渔父般出世,苏轼虽然羡慕渔父的逍遥自在,几度宦海沉浮,更愿意为苍生百姓贡献自己的光与热,并未真正成为自由自在的渔父,只是借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自己超然、豁达的胸襟和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4e05aaf74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