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说课课件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孟浩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探索孟浩然精神世界的散文。作者以深深的挚爱,独特的视角,把孟浩然写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文章共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重点写出孟浩然的一个“一致”,通过三个“一致”,写出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孟浩然。首先,作者通过可以见到孟浩然的古人对孟浩然的描绘,认为孟浩然的体貌特征和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都给人留下“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骨貌淑清”“精朗奇素”的印象。其次,作者强调孟浩然极端热爱故乡襄阳的山川大地。襄阳的先贤庞德公,汉阴丈人等隐士的高洁品格给了孟浩然启示,他们的精神感召了孟浩然,孟浩然的隐而不仕是对襄阳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最后,作者写到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认为孟浩然诗的特点即在其“平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教学目标: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作者闻一多和诗人孟浩然的生平,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其中重点是把握作者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的内涵;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迁移领悟的能力。对本篇文章而言,就是通过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加深理解孟浩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德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本文的前两个“一致”,比较好理解。但最后一个“一致”中,有一些知识和见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把它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⒈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⒉文中说到孟浩然诗“淡到看不见诗”,突出了孟诗的特征是平淡。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平淡和诗歌评论中的平淡显然不是一回事。 ⒊作者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认为“谁能了解庄子的道理,就能了解孟浩然的诗”。而由于文字简略和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原因,“庄子的道理”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我认为,弄懂了以上三点,也就懂得了全文的内涵。由此,我在教学中把这三点作为重点也是难点来处理。 二、说教法 1朗读法。本篇课文是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文化随笔,有着许多发人深思的隽词妙语。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品味涵咏,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对作者的观点,对诗人的人品与诗品做到意会神通。 2比较法。本课中,作者有一些颠倒翻新的说法,看似无理,实为妙论。通过与其他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对作者的观点和孟浩然诗作的风格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容易并能加深理解。 3讨论探究法。本课难点比较多,而且历史上对孟浩然的评价并不一致。本文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学术论文,因为它在行文时语言不追求严密,甚至有夸大之处。因此学生的理解也会见仁见智。通过讨论探究,丰富见解,也能在观点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并背诵以前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其中《春晓》这首一经入耳便永难忘记的精品让我们在童年时就“认识”了孟浩然。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盛开的花园,孟浩然的诗歌就如同这座花园里一阵微风吹来的荷花香气,静谧中听到的竹叶上露水滴落的响声。(“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孟诗《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句子。)那么是什么让孟诗有着如此独特的气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样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导入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的原初体验,师生齐诵为进入课文情境做准备。) 2了解作者和诗人孟浩然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湖北浠水人。著名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性先自邹鲁,家本重儒风”“昼夜常自强,辞赋颇亦工”“余意在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57f0a78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