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七夕节作文100字8篇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1 昨天是七夕节,是传统的情人节。 传说牛郎和织女被天神分开后一年只有一次相会,那就是七月七日。 昨天晚上,我吃了晚饭,来到房间前,抬头看星空,满天的星星在向我眨眼睛,弯弯的月亮像小船在星海中摇动。我仔细地寻找天桥,想看看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情形,想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悄悄话。可是。东看看西看看,连牛郎织女的影子也没有看到。我听别人说,七夕节晚上会下雨,到了九点钟左右果然下起了一场倾盆大雨,那就是牛郎织女的泪水。我想牛郎织女在哪里呢?为什么不让我们看呢?我要是会飞一定上去看个究竟,那该多好啊! 七夕的晚上,我虽然没有看见牛郎织女,但是家里的电视节目依然很精彩,牛郎还在为我们表扬节目呢!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2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3 很奇怪中国的国民有一个很“崇洋媚外”的习惯,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圣诞节乃至什么单身节,国民忙得不亦乐乎,可一到了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没有什么气氛了。也可能缘于此吧,政府才会在中国传统节日安排小放假,国人就会想了,噢,“中秋节快到了,要放假了”,“清明节要到了,快放假了”......,在心中念几年也算是深入人心了吧。 今天情人节,(说实在的,不想加上“中国的”),一大早来到单位,向QQ上所有的群都发了“情人节快乐、七夕节快乐”的图片,想着在这个美妙的一天可以让自己的思绪随便飘到哪里,也可以想一下平时不再常常想起的初恋,向远方的好友默默地给上一份祝福,他会收到的。 各位,行动起来吧,为朋友、为自己,加油!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4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巧果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七夕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5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 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就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6 今天是七夕节,牛郎织女相逢的日子。 这天,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天幕下,一眨一眨闪着光,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银河。 我双手相扣,猜想繁星闪烁,在那缥缈无边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定然陈列着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那些物品定然是人世间从未有过的奇珍异宝。 我仰起头,望天,不禁喃喃自语:“天上有神仙吗?神仙有宝物吗?宝物又会有什么呢?” 璀璨的星空让我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编织美丽的梦想,萌动恬静的情思,低吟绮丽的小诗…… 我抬头仰望天空:黛蓝色的天幕上缀满了晶莹闪烁的星星。突然,星星全部旋转起来,像节日的礼花,像一条条火龙……我惊讶地瞪大了双眸。随后,我头晕了,感到天旋地转,我双眸一闭,陷入了昏迷…… 呀!我骤然睁开眼,神色微微有些紧张。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7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节作文100字 篇8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ad2ebf5a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