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的四个问题

时间:2022-10-20 17:05: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陶渊明《饮酒》的四个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一组矛盾:既然在“人境”建造了房屋,怎么会没有车马的往来与喧闹?

其实,“无车马喧”并不是真得没有车马,只是,那高头马,那由马所代表的显赫,诗人毫无兴趣;那车马的往来,那你争我夺的喧闹纷争,诗人不屑一顾。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偏”不是偏僻,更不是荒凉,而是僻静、宁静。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真正的隐者不是躲避于深山幽谷,而是混迹于滚滚红尘之中。这里,最为关键的,是你的心在哪里。如果你汲汲于功名,那么,哪怕是藏身于渺无人烟的荒漠,眼前晃动的依然是宝马雕车锦衣玉食。“心远”——洁净而高贵的心灵远离嘈杂的世俗,远离世俗的喧嚣,远离现实的羁绊,栖息于精神的圣殿,那么所居之地必然是僻静宁静之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撷菊花,萦手的定然是馥郁的菊香,拂面的必然是清爽的秋风,而荡漾于心际的应该是惬意而温馨吧!

满把的`菊香在手,充溢的恬然在心,偶然间的抬头,又与浓翠的南山相遇,于是自如自在适然恬然从那令人心醉的南山绵绵而来……

更为奇妙的,那轻盈的鸟,在晚霞满天的晴空,在青山白云之间翩翩而飞,是诗人的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像飞鸟,还是飞鸟的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像诗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真谛,人的本真,没有外在的压力,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换言之,这个“真意”不在世俗的评判标准里,也不在自我的某种期许与追寻中,而是一种不含功利的自然状态。

所以,这种“真意”之美只可意会,只可神游徜徉其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而且一旦付诸文字,就失去了那份本真自然,“真意”也就大部分走失了。




陶渊明介绍

陶渊明,晚年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死后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我国第一位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晋世名渊明,入刘宋后改名潜。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

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少年生活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母是孟嘉的女儿,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主要作品 退隐生活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6e1339500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