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多姿多彩的识字教学手段

时间:2022-08-20 07:05:2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述多姿多彩的识字教学手段



教师在给学生识字教学时,随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让她们在识字中寻找}h}乐,在快乐的心境中去识字。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昵?在我十多年的识字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方面,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识字,在识字中寻找快乐的同时给学生带来享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的初始阶段,最容易萌发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从而使心灵受到感染,这一点决定了他们在认知,情趣,意念等诸多因素方面的不稳定性。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性格,认知等特点,创设他们最感兴趣的情境,不但能更好的渲染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同时又是学习的形式新颖,不枯燥



例如我在一年级独体字识字教学中教旧字是创设了如下情境:我先拿出自制的两张图片,第一张画面的内容是:天气阴沉沉的,雪花纷纷扬扬从天上落下,地面上铺了厚厚一层积雪,一个小孩站在雪地上,冻得哆嗦发抖,愁眉不展另一张画面上虽然自雪皑皑,但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几个淘气的小孩在雪地上玩耍,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场面热闹极了。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一张图片昵?学生异口同声地同答:第二张我又问:你们为什么喜欢第二张?他们又说:天晴了可以打雪仗,堆雪人,好玩我接着问:是千「么让我们玩得这么开心?学生又同答:是太阳,没有太阳太冷了.然后我引导他们说:太阳这么好可是古人把太阳叫日,你们想不想知道日字怎么写?他们又齐声地说:愿意,于是我就引导他们从日字的象形文字怎么写,现在又该怎么写,按照日字的笔画顺序进行了教授,结果这种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看、说、读、的能力,同时训练了思维分析能力,拓展了知识范


围,激活了课堂气氛。最后再课堂延仲,让学生用口头组词,扩词造句.不仅重视学又重视了用所学知识。当让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电教设备,采用类似的方法叫日、石、月等象形文字.



二、归类识字法 1)同偏旁归类识字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高年级识字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结构,进而找出这些汉字的和不同点,进行同步首汉字的归类学习,对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效率有比较好的帮助,还可以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例如在学习松,柏等汉子时,引导认识这些字的结构,弄清这些字是相同的同时,让她们举一反三,列举一些带木部首的字,再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字大多与树木有关。这样不仅学习了课本生字,并且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生字起到了温习和巩固作用。

(2)变换部首识字法

在汉字中,大量的汉字都有部首,在日常教学中,可采用变换部首的办法进行识字教学,也可以加深对生字的记忆。例如胖字的教学,在弄清它的部首以,把部首月字,让学生换成田、乡等,使学生掌握了它的形近字。



3)加减笔画识字法



加减笔画识字教学,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效果特佳,适用于一些简单字的学习。这种方法就是始一些简单字加一笔或去掉一笔,使它变成新字。例如在代字的教学时,鼓励给它加一变成什么字,经过思考后,会把它变成伐字再如体字让学生减掉一变成休字,鸟弃掉一点变成乌字等,这样使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带有游戏的情趣,也带有玩弄字的意味,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态,又是学识到了易混淆字的区别,对识字产生浓郁的情感和渴求




三、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识字,让学生的十字充满生活的气息与生机勃勃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标记,我认为它更是记录现实与历史的彩点,它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场合,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因此对识字的教学,不仅要向课堂要效益,而且要向生活要效益,课堂只是把学生引向生活的纽带。生活中得到的比课堂中得到的更具有实用性、深刻性、广泛性。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生导向课外生活,使他们阅读家电说明书,看电视,看路布等的过程中认识学过的字这样学生就能就能很快明自这个字的意义及用法,在字的音、形、意等诸方面均得到了更充分的认识,即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效果,有关注了生活,使多彩的生活融入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同时也给识字教学增添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

根据学生幼小的心态,在识字教学中随时给学生给护鼓励性评价,在及时肯定成绩的同时灵活委婉的指出学生的不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满足,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教师还可以探索很多其他的精彩的方法,如猜谜语法,同音字归类法,会意字创设情境法等等,可谓识字教学多姿多彩,关键是我们在实际地识字教学中如何去灵活的掌控,柔和这些方法来达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其乐融融之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7df64fa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