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趣味科学实验:小小忍者——瓢虫的秘密 观后感 NHK电视台在90年代拍过一套科普电视节目《自然科学实验百科》,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解释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很有启发,以小小忍者——瓢虫的秘密这一集为例,简要分析一下。 一、由身边的现象说起,注意激发学习内部动机 影片的开始呈现了一个实物场景:主持人在郊外游玩,游玩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漂亮的瓢虫,于是乎对这些可爱的小家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档节目很注意挖掘我们身边的素材,寻找我们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的科学现象,比如瓢虫,大多数人都在生活中见过,因此也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进而激发大家的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大家再慢慢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二、知识内容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这一集中,从知识层面来讲,先介绍了瓢虫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又观察解释了瓢虫的行为和生活习性,最后才探讨了一般不易观察到的昆虫变态发育问题。知识内容的编排从具体到抽象、由表及里,层层诱导、不断深入,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规律,也符合孩子的学习习惯,可以说内容的编排很有心。 三、以科学实验验证理论,注重能力的培养 从能力层面上来讲,这个节目在科学实验方面做得也相当出色,每个核心知识内容都会配以相关的科学实验,强调用实证去证明理论的正确与否,而不是单纯地给出理论解释。比如:在观察到瓢虫可以在翻转的玻璃板上行走而不会掉下来这个现象时,大家在探讨了原因之后,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进一步验证了解释的正确性:瓢虫的足上有很多绒毛,还可以分泌油类物质,帮助其在光滑玻璃板上行走。还有一个实验:探讨瓢虫是否有喜欢向高处爬的生活习性,节目组专门制作了一个翘翘板,以此来探索这个问题。当然,以真正的科学实验来看,这些实验设计还不够严密,相对简单,但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你的实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这些都是比实验本身更有价值的东西,也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四、利用高科技和模具,进一步帮助理解科学原理 瓢虫是如何飞行的?飞行的过程人类用肉眼很难看到,对于这个抽象问题,节目组先用摄影机将这个过程进行了拍摄,让人们对这个过程有个直观的感受,再用放大后的模具来进一步解释说明里面的科学原理,将前面直观的、不准确的感受上升到对原理理性的、准确的科学理解层面。 五、注意寻找认知冲突,进一步扩展学习深度和广度 昆虫的变态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学习难点,对于这个问题,节目中不是以直接讲述的方式来突破这个难点,而是帮助大家寻找认知矛盾冲突点,比如:观察到瓢虫幼虫的形态与成年瓢虫完全不同的现象后,再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又如:先给大家看一个标本,上面是各种颜色的瓢虫,一般大家都会因为它们的外部形态不同而认为这些是不同种类的瓢虫,接着告诉大家:实际上,它们是同一种瓢虫,以此转向下一个问题的深入探讨:环境对瓢虫外部形态的影响。 六、注意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渗透科学价值观 最后,通过一个生物防治的例子说明了瓢虫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作用,突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教育人们要保护瓢虫,这种教育不是干巴巴地告诉我们:你要保护····,而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总体来说,这档科普节目注意发掘我们身边的科学问题,通过科学实验、高新摄影技术、模具等帮助观众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注重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证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我们自己的科学教育和科普活动的开展。从理念上,要更多地关注实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实践上,要更多地开展科学实验的设计、操作活动。从技术上,如果能多利用点高科技帮助人们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制作一些更精致的模具帮助大家理解科学原理就更好了NHK趣味科学实验:小小忍者——瓢虫的秘密 观后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560754fd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