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今天我校有幸邀请到马俊华老师为我们进行了一次题为“新常态下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的讲座。此次讲座马老师从“思、考、行、动”四方面对教学模式的价值与内涵,产生与流变,建构与生长,优化与成长进行阐述。 针对“有效教学”这个话题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随着新课程的推广,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可以说,当下的课堂教学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新的观念和改革的热情,也不缺少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使用。但仔细思考起来,似乎还缺少了许多重要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当今的课堂教学多“牵引”、少正确“引导”;二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三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四是当今课堂教学缺少对生命的关照。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有效的?我们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解构,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吃透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它是本,所有名师的教学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大都停留在教参对教材的说明理解的层次上,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必须进一步地深入地钻研教材,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多思考。1.文章题目与内容的联系。2.文章前后的联系及其联系点。3.重点段与非重点段的联系。4.文章有何特点,如语言特点、形式特点、结构特点等。5.标点符号的妙用。6.言尽而意未尽的地方。7.意蕴深刻的地方。8.语言文字所创设的意境。9.文章所包蕴的道理。10.文章前后矛盾的地方。11.作者的感情线索。12.文章的细节。13.学生不经意的地方。⒁课文思路的发散点。等等。 其次,精问精讲,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固然离不了问,但怎么问、问多少却是颇有讲究的。问少了理解不了课文,问多了又挤占了学生读和思的时间。那怎么问呢?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具体来说: 1.从整体入手问。这样问的好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如教学《林海》一课,让学生预习课文后提问题,学生提了许多问题,诸如“大兴安岭为什么美得并不空洞?”“兴安岭为什么有兴国安邦之意”“三次亲切与舒服有什么不同?”等。老师接下来说:“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最重要呢?”学生说“‘三次亲切与舒服有什么不同’最重要。”老师说“对,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一段时只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一问题解决了,第一段便理解了。总之无论是整篇课文还是一段课文,必须从整体入手,以纲领性的问题作统帅,再配置一些灵活性的小问题,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2.从思路入手问。思路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常规方法,也是有效地方法之一。从思路入手问,所设计的问题也必须具有统帅性和针对性,才能空出学生读书的时间。《飞夺泸定桥》有两个重点段:抢时间与攻天险。同样是教学“抢时间”这一段,教师甲让学生读了一遍课文后便一连提了十几个问题,学生忙于应答,没有时间读书。教师乙则只提了三个问题:“红军战士在抢时间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边读边划,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就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硬是把红军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给读了出来。 3.从题眼入手问。从题眼入手问恰到好处地选择了理解问题的突破口。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可以以“变”为突破口,设计一下几个问题:黄河变化前是怎么样的?变化后是怎么样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这几个问题的连接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是四段的段意。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很快就可以把书读明白,省时高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8cfe1490912a2161579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