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公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时间:2022-08-01 06:09: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六一公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胡俊国

来源:《语文建设》2007年第02

鲁迅《社戏》中六一公公是个耐人寻味的形象。在新课标颁布之前的传统语文课堂上,他被视为封建礼教的拥护者和受害者,理由是他说过”“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这种分析已遭批驳:这只不过是一句平常的客套语——“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1)而在目前文化解读的宽厚语境中,他被看成一个淳朴乡民: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夸了他一句,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2)那么,六一公公是否就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鲁迅塑造这个形象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 对这个形象的理解是和对《社戏》的全面分析分不开的。

《社戏》采取的是平行结构,中学课本节选的是对称结构的后一部分。前一部分,鲁迅叙述了在北京看京戏的两次经历,通过对戏台下的喧闹和拥挤的描述,突出了争座位带来的精神负担,并由戏台下的拥挤,引发了对生存环境的感慨,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3)戏台下的拥挤喻示了人生的拥挤,那么鲁迅理想的生存之地到底在哪里呢?后一部分鲁迅告诉我们这个理想之地就是平桥村。平桥村是鲁迅心目中的乐土:近海临河,住户很少,而且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都种田,打鱼。在这一个近乎桃源的地方,可以免于读诗书,而平桥村的人们则根本不读诗书。因此,平桥村也就没有在读诗书基础上形成的长幼尊卑、高下贵贱的等级秩序,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但是,以鲁迅的尖利、严苛,这样的环境仍不十分理想,还需要作剥离,即剥离成人秩序。因为在成人世界中,即使在平桥村也有争竞之心,也有对桃源之外的世俗秩序的倚重和向往。《社戏》以迂回的笔墨,一点一点扫去成人的障碍:首先是白天定不到船,其次是晚上又不能让大人们熬夜陪着,于是才有了与小伙伴们晚上单独去看戏的机会。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这是完全的儿童世界,世俗的成人的一切秩序在此完全没有市场。这些孩子不会原谅一个会念秩秩斯干而不会骑黄牛、水牛的同类。这些孩子也没有你我之分,偷谁家豆子的判断标准仅仅是豆子大小。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对付的法子是: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然,成人道德观念中的无私”“善良无赖”“狡猾等评语用在这些孩子身上总显得隔膜。他们是心思纯白(4)的率性自然的儿童,他们的世界是鲁迅寄予希望,认为可以作为中国的未来指望的、没有受到任何成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观念浸染的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9363451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