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的诗句——《永遇乐·明月如霜》 《永遇乐·明月如霜》原文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永遇乐·明月如霜》赏析上阕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 起三句总写秋夜清景,各以霜、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 梦境之舒心逍遥与惊梦游园的黯然神伤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阕乃醒后述怀,语意沉郁而超然独悟。 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此句带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惘和感喟。 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三句是用庄子吾与汝,其梦未始觉者也”之意。 由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此日登楼览感的倦客,再到古今所有的普罗大众,无一不是寄身梦中。 这是苏轼人生哲学的一次集中反馈,它渊源于《庄子·齐物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 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 ”人生如梦,惟醒者知其为梦。 可惜自以为醒者,其实仍是在做梦,自视为智者的人仍不免为愚者。 因而古今之间,并不是梦者与醒者的不同,而只是所梦内容在旧欢新怨上的差异,古今同此一梦而已。 不独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此日苏轼登楼兴感,仿佛是醒者感叹梦者,将来若有人再相登临,面对黄楼夜景,恐也有醒者对梦者的浩叹。 然究其极,亦不过是天地古今一梦者而已。 醒者是痛苦的,梦者因其梦而反得逍遥。 苏轼从庄子哲学中找到了消解痛苦的良药。 但词人设想后人见黄楼凭吊自己,亦同此日自己见燕子楼思盼盼一样,抒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无穷感慨,把对历史的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16ec9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