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玄武门之变: 有人认为:在唐已经统一全国的时候,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屠侄,逼父退位,是为不孝不仁,影响恶劣,从此,李唐皇室的内乱、自相残杀几乎代代有,玄武门残杀之后,长沙王、高阳公主之乱,安乐公主之乱,韦氏之乱,太平公主之乱等。 也有人认为,这种宫廷内兄弟相残之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是封建专制主义包括皇权终身制和嫡长子继承制的必然产物。虽然,李建成并不是旧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残忍平庸之辈,但与李世民相比,无论才能还是战功,都是差一段距离的。建成长期留守京师,缺乏远见和进取精神。如果根据立贤的原则,李世民立为太子当更为理想,但因为长期的嫡长子继承制,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宫廷政变方式来解决。李世民的胜利,对于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范文澜先生对其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这样说的:“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对本身说来是必要的自卫,对国家说来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王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关于征伐高句丽: 有人认为这是李世民穷兵渎武,好大喜功.看到别的将领开疆扩土,他不听劝告,亲自两次征伐高句丽,战事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最终得不偿失,还引起农民起义,激化国内矛盾。 也有人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因为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唐要求高句丽进贡,进京朝拜太宗,但是高句丽不但不去接受册封称臣还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唐太宗这才出征高句丽。 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的问题: 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以人为镜,是广受历代史学家所推崇的,充分显示了唐太宗作为一代领导者的英明。也正是由于唐太宗能够做到这一点,才避免了很多失误,为巩固唐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有学者则认为,唐太宗没有因为魏征是前太子的旧臣而杀了他,而是赦免魏征,是借以向人们证明他的大度,企图以事实封住人们非议玄武门政变之口。而魏征对唐太宗的用意也非常清楚,想要取得生存和地位的最佳办法就是多向太宗进谏,进谏越多越不会有危险。所以是唐太宗和魏征互相利用,互相标榜。 关于唐太宗晚年大造宫殿,奢侈腐化的问题: 贞观后期的唐太宗骄奢纵欲,大肆挥霍,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修翠微宫,老百姓苦于徭役繁重,怨声载道。但也有人认为,唐太宗是因为晚年得了风疾,怕燥热才大修宫殿,作为一位皇帝,改善一下生活条件未尝不可,只能说唐太宗后期没有前期勤俭,但是比起历史上其他皇帝来不知道要强多少倍。 “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不失时为本”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司马光《资治通鉴》 (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 “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334e6ea7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