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语文味悠悠语言情】情话最暖心短句 我们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说明文也不例外。什么是语文味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说道:“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我理解的就是我们每次训练重点中提到的“学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其实“怎么写的”就包括这种“表达方法”。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从说明文的性质来看,枯燥的文字容易使课堂教学偏离语文的方向。所以说明文和其它课文的“语文味”最大的区别点就是能否把它上得富有情趣,这情趣包括读得有滋味、写得有趣味,是说明文教学的个性“语文味”所在,也是我们现在课堂所缺少的。很多老师在教学说明文时,也常常会感到困惑:稍有不慎,说明文的教学似乎就变成了知识课、科普课。引发了我们对“说明文如何上出‘语文味'”的思考,这也是语文教学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我个人认为可做以下三点: 一、教之前要想一想文体样式和风格 对于陈大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上《海底世界》,很多习惯于走情感路线的一线教师问他为什么这样处理,他说,这是他根据对《海底世界》文体风格的理解而选择的一条教学路线。 他认为,在选择教学方法之前一定要清楚自己教的东西是什么,在确定教学样式之前要读懂文本的样式和风格,根据文体样式和风格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特别赞同他的这个观点。 因为《海底世界》就文体风格而言其实就是一篇写实的说明文。对于说明文,如果把精力用在有感情的阅读和表达上,我觉得浪费了感情,而且可能弄出笑话。对于生活中的说明文阅读,读明白就够了。但现在是放进了课本,成了课文,学生在学,老师在教。就不能只是读明白就算了,还要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这就是“授人鱼”还要“授人渔”。这就是说明文所要思考的功夫。 就是“授人渔”,也要根据文体的风格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比如,对于“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下听音器一听,就能听到各种声音: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外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一种警报。”在网上研究课堂实录,你会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执教的时候,都会让学生想象着说一说“还有的声音像什么”,以此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机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但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呢?我觉得值得商榷:关于科学的说明文应该是基于观察和研究的,应该给读者诚实可信的东西,而不是想象、臆测的东西。把想象的东西放在这里,不仅是对科学事实的不负责,也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从文本本身来看,这里也没有用“……”预留想象的空间。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对于“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在教学中可采用“观察教室里听课的老师,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这里就不是培养想象力,而是培养观察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在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把不同的对象有条理地说清楚。尽管想象力也很重要,但不好用在这里,这里说明文的样式和风格要真实地介绍事实和研究成果,对说明介绍的东西负责任。 阅读教学强调要“披文入情”,感情肯定是重要的,也是需要的。但人的生活应该是丰富的,感性的需要,理性的也需要,人文的东西需要,科学的东西也需要。单一性是生命活力的杀手,教育应该给学生以更丰富的生活样式展示和体验,语文应该给学生以更丰富的东西,让学生在语文课堂获得更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但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和回答主要的问题上,那语文课就不像语文课,成了科学课——“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要根据文体样式和风格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语言文字下更多功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b6b70f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