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内 容 授 课 教 师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阅读 备 注 三顾茅庐 课时安排 (总第 课时) 授课班级 九年级( )班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 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2、学生朗读课文后,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叉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1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教学反思 2 教案评价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ac0d06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