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3-02-23 21:20: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思考

作者:孙阳,徐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5



摘要:本文主要对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思考,并积极探索“传技、育人”立德树人式、“继承,借鉴”开放式和“走出去,请进来”互动式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以便可以培育出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5-0006-02

2014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凸显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体现出国家现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迫切需求。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中国制造2025,国家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体制基础。此时,探讨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探索“传技、育人”的立德树人式“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1.现代学徒制重视传授技能。师徒是中国人际交往中非常独特的关系。千百年来,一个人要通过拜师学艺才能掌握一门技艺。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真实的工作场所中观察师傅的实际操作,感知并且捕捉师傅的知识和技艺,随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亲自操作,从而逐渐学会师傅的技能。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学徒制曾经是人们学习的最普遍的方式。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它融合了传统学徒制“边看、边干、边学”的优势和学校教育制度“系统、高效”的优势,可以说在解决理论与实践分离、学习与就业脱节的问题上有了重要突破。现代学徒制即节约了教育培训成本,提升了劳动力技能素质,又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实现专业设置同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同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同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同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同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2. 于现代学徒制中探索工匠精神彰显立德树人。现代学徒制突出传人以“技”,“弘扬工匠精神”彰显育人之“德”。现代学徒制师傅要授业,更要传道,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追求极致。匠人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反复琢磨,一定要把99%提高到99.9%。对于匠人而言,工作不是仅仅为了赚钱来养家糊口,匠人享受这份打造完美产品的过程,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是融入匠人血脉的至高信仰。无论中国古代学徒制还是西方行会学徒制,依靠的就是这种代代相传、长盛不衰的精神。匠人精神是贯穿于中国学徒制和西方学徒制的基本精神和成功诀窍,需要在现代学徒制中发扬光大。目前,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职业技术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探索一条“传技、育人”的立德树人式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二、探索“继承,借鉴”的开放式“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1“. 工匠精神”是传承与发展。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从古时候的庖丁解牛、鲁班学艺、四大发明,到今天的高铁飞驰、“蛟龙入海”、“玉兔登月”,都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我国古代学徒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学徒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中,可以说是职业教育的雏形。师父所传授的内容没有形成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学徒需要通过观察和依靠反复不断的实践训练去体会、感悟与总结。师父即是教育者还是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师父的使命就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把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我们所说的“工匠精神”就是依靠这样的方式传承下来。在古代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学徒制,是结合现代学校教育形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接受职业院校的教师以及企业的师父的“双导师”教育。相比古代学徒制,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可以说,现代学徒制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2“. 工匠精神”需要国外借鉴。现代工匠即体现国外“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工业4.0时代的重要追求目标。无论是守护传统工艺,还是经营现代企业,“工匠精神”已成为一种职业操守和一种行业自律,他滋养着全社会不断继承传统,勇于开拓创新。“德国制造”闻名于世,双元制职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这种职业精神就是:一丝不苟、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德国制造”做好了铺垫。瑞士顶级表匠一年只造一只表,他们精心打磨、专心雕琢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就是“工匠精神”。在日语中,“匠人”被写成“职人”,也就是所谓的手艺人。他们制作诸如沙漏、日式饭桶、鲤鱼旗、南部扫帚、印章、木屐、剪刀、棒球手套等器物,这些都是生活必须品,不是特殊的美术品。但他们用恭敬诚恳的心态对待职业和劳动,严格遵守各项工艺要求,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辞劳苦,这就是“工匠精神”。

3.在现代学徒制中探索“继承,借鉴”的开放式“工匠精神”。我们应该清楚,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等都急需我国工业转型升级。放眼全球,美国提出“加快振兴制造业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此时新一轮以新能源、新材料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传统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大量从事简单操作的传统工人将面临转岗和失业。我们要在现代学徒制中探索“继承,借鉴”的开放式“工匠精神”的培养,赶上“中国制造2025”,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技能大军。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三、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式“工匠精神”培养模式

1“. 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向企业“师傅”学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先经过岗前培训,让学生对企业规章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有所了解。学生应该遵守工作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例如不迟到不早退,有守时认真的工作态度;要认真细致操作及维护公司机器设备,具有责任心;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奖励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惩罚懒散、粗心大意的学生,赏罚分明。学生实习完成后,要接受学业考核,全面考察实习期间学生的工作表现———是否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独具匠心的精神以及刻苦钻研、学而不倦的作风。2“. 请进来”即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期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相关章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了解实际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团结合作等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培育并弘扬“工匠精神”。发现某些学生存在思想品德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并进行正确引导。在进行专业教学时,硬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中。


3.探索“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互动式“工匠精神”。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无论从社会需求角度还是从个人发展角度来说,作为准职业人的高职学生都应该意识到具有较强职业素质和具有良好“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其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合格的“大国工匠”,改变课堂讲授、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改变对于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较为欠缺的现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让“工匠精神”扎根于职业教育,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构建学校企业协同育人“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式“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少锦.中国传统工匠伦理初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1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3]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2016,(2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13ff1b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