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

时间:2022-08-12 20:06: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作者简介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为人正直,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很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使,采取了屯田固守策略,巩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但是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说法。 宋·释文莹《湘山野录》中记载:“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可见范仲淹在年轻时候学习之刻苦。成语“断齑画粥”即从此出。

2、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苏轼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文学家。“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他的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3、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宗。有《漱玉词》与辛弃疾同称为“济南二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她历经北、南宋的战乱时期,以南渡为期,前期词风温柔细腻,多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而后期则更多了一些愁情。

4、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5、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的诗歌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词作分析 1《苏幕遮》范仲淹

作者在词中通过对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思念故乡,仕途失意的愁情。那么,范仲淹是如何通过词作来传达这种情感的呢?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开篇第一句话就将这股愁情蔓延开。首先在景物的设置上就给人一种空阔、凄清之感——辽阔的天空上,诗人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蓝天和白云,本来这应该是十分美好的景色,然而下文的“黄叶地”却又将人们的眼睛从天上转到了地上,在蓝天白云之下是那无垠的黄叶地,秋色一下子涌上了人们的心头。于是秋色在湖水之上蔓延,愁情开始在诗人心头晕染。那蕴含着无尽秋思的湖水之上也泛着一层层的烟雾,而这缭绕的烟雾在诗人看来却是有着阵阵寒意,包括那“翠”字,也透着一股寒意。 在词作的一开篇,诗人就用三种颜色“黄”“碧”“绿”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湖水之外是远山,那山映照在斜阳之中,而湖水则像是与天边连接在一起一样,从而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世人眼前之景的辽阔。然而,除却那无边无际的湖水的延伸,还有那芳草,我们知道,在唐朝,白居易的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予了芳草那生生不息的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诗人眼里,由于心中的愁思使得范仲淹在看到那无情的芳草无尽地生长、蔓延就更加深了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们说,芳草无情却又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根基,叶落归根,就连着野草都能够蔓延到“更


在斜阳外”了,而诗人自己却远离家乡,无处寻找自己的根。所以,在下半阙的开篇,诗人就说“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一下子将自己的情感铺陈在读者面前,每当思乡之时,除了夜里睡时的好梦外,别无慰藉。而平时也不能登上那高楼遥望家乡,因为当诗人看到那月亮之时,就会泛起那羁旅之愁思,不能自已,每当喝下那思乡之酒,都会化作一滴滴的乡思之泪,情难自禁。 2《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小故事充分说明了苏词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特点。而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成为了豪放词派的代表作之一。

“大江东去”是赤壁之全景,同时也暗含着时间流逝一意。“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可谓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以说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此句是作者怀古的过渡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孕育、塑造了风流人物。“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阕就集中笔墨描绘作者心目中的英雄。而“一时”与“千古”也形成了历史的浩淼之感。三国虽为英雄辈出之时,但也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两句写出了周瑜年纪轻轻却已是文韬武略,建功立业,可谓是青年才俊。突出了他的风流倜傥,年轻得意。同时写这两句也正与作者自身的境遇形成对比,使得作者在古战场中神游,慨叹自己早生华发却壮志未酬。然而,三国时如此众多英雄人物,为何偏偏感怀周瑜?这正是苏轼将自己与二十四岁就建功立业的英雄周瑜之间的对比,在对比中感怀自己的人生境遇。 可以说“乌台诗案”是苏轼生活的一大转折点,也是其诗词风格的分界线。在黄州生活的几年使苏轼变得淡定、少了一份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却多了一份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的淡泊旷达之境。使苏轼的词读来更具涵咏之味。

而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同样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一种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将自己短暂的,如梦的人生寄托在永恒不衰的长江和明月之中。 3《钗头风》陆游

这是陆游叹惋自己与表妹唐琬之间的爱情时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处处流露出一种对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无奈和愁情。

那宫墙之中的柳树,再美好也不属于自己。那使劲吹起的东风啊,把我和爱人之间的情谊吹得越来越薄。那三个“错”可以说饱含着陆游的悔恨。而在词的下半阙中,“人空瘦”“空”字写出了陆游的孤单与无奈,而此时身在他人怀抱中的你却也是无心顾暇那快要落下的桃花和亭台楼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也只有这样罢了!

整首词,用景物来渲染陆游痛苦、无奈的心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词作,但是蕴含的情感却是格外深沉。

起首一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用“清江水”来起兴,由那江水想到了南宋人民在行路之中的重重困难,想到了百姓的艰难苦恨。而下一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视角从江水渐渐向远望去,想要眺望远在北方的故都却无奈被无数的山峰所阻挡。


其实,在这里结合诗人的生平简介,我们会知道,南渡的辛弃疾一直都想要打回北方,收复被金兵所侵占多年的土地,然而朝中小人的嫉妒,朝廷的软弱和主和派的猖狂都使得北伐一拖再拖,所以,辛弃疾不知道到底在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恢复祖国大好河山,统一中原。因此,在他向西北方向眺望之时,也就是他怀念故乡,期望北伐的心情写照,然而,真正阻隔他的却并不是那重重的山峰,而是在复国道路上的重重阻碍。心存报国,却无从实现,实为“可怜”。词写至此,浓浓的哀愁已跃上笔尖,在下阙中,作者却转念一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这句词中,和上阙不同,我们仿佛又能够看出辛弃疾又有了一丝信心和希望,虽然现在不能成行,但终有一天家园会恢复,祖国能统一。就算是有青峰阻挡,也不能阻止江水的东流。这个比喻使我们看到了在辛弃疾的生命中他总是有一丝希望存在着。虽然是这样,愁绪却依然挥之不去。满腹愁思的我,看着那傍晚江面上的薄薄青烟,听着那从远山深处传来的阵阵“行不得也”的鹧鸪之声,实在是悲愁得紧啊。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整首词,情感一波三折,在平淡的描写之中,渗透着委婉曲折,含蓄蕴藉的情感寄托。 5《声声慢》李清照

这首词写于诗人南渡之后,主要寄托了一种悲情愁绪。面对家恨国仇,身为一名女子的李清照,仿佛只有这种愁情可以伴其度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无尽的寻觅之后,她所得到的仅仅是那无比冷清,凄惨的环境和心情。无论从音调还是从词义上我们都能够在一开头就感受到诗人那凄凉无比的心情。而“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在这初春时节,虽然已有暖意,但在夜间仍然会有寒意袭来,每当此时,触景生情,最难休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在这句词中,虽然是人想要借酒消愁,但是,当晚风吹来之时,却依然能够勾起诗人的痛苦思绪,想念自己的爱人,思念自己的故土。而正当此时,远方的大雁飞过头顶,却正是诗人最伤心的时候。无论如何,此情此景,都使诗人不能自已。 在下半阙,“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句诗则进一步移情入景,作者本是非常喜欢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自己摘花,然而在这残秋之节,睹物思人,念旧伤情,花都枯萎了,正如这人世间一样,还有谁会为她摘花呢?徒有一地枯萎,徒留一丝伤悲。“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则进一步将悲情推向顶峰。独自一人,更何况还“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看着窗外凄凉的景色,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一滴滴,一声声,都像是打在了作者自己的心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说,这一句是戛然而止,既是对自己所思所感的总结,也是对自己此时此刻心情的最凝练的概括。作者的愁太多太多,家仇国恨都让作者难以释然,又怎是一个“愁”字能够概括的呢!

整首词,从头至尾都渗透着浓浓的愁情,然而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会发现,作者的哀愁绝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闺怨闲愁,而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受苦受难,朝廷无所作为的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因此使得这首词读来更增加了一份凝重感。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2e3868a98271fe910ef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