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波[1];丘俊超[2];罗琤琤[3];王宇丰[4];向安强[4] 作者机构:[1]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中心林学与园林站;[2]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3]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 出版物刊名:农业考古 页码:34-40页 年卷期:2015年 第1期 主题词: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农业;稻田养鸭;鸭埠之制;明清时期;广东 摘要:明清时期,"稻田养鸭"就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到稻田管理上,以防治蟛蜞、蝗虫等稼害。特别是珠三角沙田地区多蟛蜞,蝗虫一类的稻田虫害,"稻田养鸭"很早就成为当地较为普遍的种养结合模式。明万历年间,陈经纶首次尝试用鸭子灭蝗虫大获成功。随后,其五世孙陈九振依先法将养鸭治蝗运用到稻田管理上。"稻田养鸭"在南方水田地区十分适用并逐渐流行,人们将水稻种植与鸭子养殖结合起来,形成"鸭埠之制"。"稻田养鸭"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在广东沙田地区发展起来,对当时养殖业发展和商品经济繁荣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明清时期是"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阶段,以稻田放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主要充当补充鸭粮与生物防治的角色,在广东广袤的沙田地区普遍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b7861c0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