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进程》读书报告 伴随着文明的演变和进步,人类历史也在发展,并表现出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人类文明的进程,是不同文明碰撞、交流、交融的进程。埃利亚斯的文章通俗易懂,像一些人所说的,像读小说或故事书一样;但要真正理解他《文明的进程》背后的用意所在,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或许是他的作品从出版到真正为人接受,差不多经过了40年之久的原因之一。 埃利亚斯(1897-1990),英籍德裔社会学家,被誉为21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主要著作《文明的进程》一书自1976年出版了简装袖珍版以后,曾风靡西方世界,之后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如今,他的这本著作已经成为社会学经典名著,埃利亚斯将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打破了学科的界限,终于冶炼出这样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在书中,他以几近幽默的方式论述了文明使人们行为发生的种种变化,包括人们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各种行为。他克服了各个学科之间的人为的藩篱,使其相互贯通,精心打造出这部著作,为21世纪的社会学指明了方向,把历史研究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明的进程》副标题为《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主要讲的是文明的心理发生;下卷讲的主要是文明的社会发生。埃利亚斯一改传统社会学中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独立实体的二元论,认为人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认为人是一个统一体,包括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两者是人的不同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文明的进程》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埃利亚斯在其第一章中探究了德国和法国对"文明"的理解及评价的差异。在法国,文明的概念表达了某种民族的自我意识及较高的技术水准、礼仪规范、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而在德国,思想、艺术、宗教、科学等范畴则倾向于用"文化"来表达;文明指的仅是那些包括人的外表和生活的表面现象。显然,法国"文明"的概念和德国"文化"的概念所指称的范畴有很大的交集。但埃利亚斯指出"文明是指一个过程,至少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它所指的是始终在运动、始终在前进的东西;而德语中的文化,就它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它指的是另一种倾向,指那些已经存在的人的产品。" 在第二章,埃利亚斯引用大量的历史素材演示和解释了社会结构究竟是如何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施加压力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埃利亚斯没有在社会结构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之间直接地建立起映像,而是引入了人们的心理结构,将之作为前两者之间变动的桥梁。埃利亚斯引用了埃拉斯穆斯·封·鹿特丹一本名为《男孩子的礼貌教育》的小册子和其它有关中世纪礼仪的书籍回顾了当时人们的行为方式。中世纪人们的行为主要依靠冲动的情绪和本能来主宰;人们可以突发地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受约束。吃饭时用脏兮兮的手去抓,在盛放面包的公用盘子上乱翻,啃过的骨头到处乱扔、甚至放回到公用的盘上,吃饭时用桌布来擤鼻涕,请别人喝自己喝剩的汤,边吃饭边掏耳朵、挖鼻孔和擦眼睛,把痰吐到餐桌上,用餐刀剔牙,就餐时睡觉等行为在当时屡见不鲜。埃利亚斯指出,人们的这些行为是由于他们极少对自己的本能和冲动进行约束,而这种心理结构源于人们相互间并不存在足以对行为产生强制的依赖关系。 埃利亚斯在第三章中分析了中世纪社会发展机制以及专制主义的社会发生,进而阐述了国家的社会发生。众多因素导致了社会的不断分化,分化的过程提高了不同职能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各个社会集团与单位间、城乡间的相互依存的程度,不同职业集团间、不同行业间相互依存的程度。这一切都为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在完成文明的心理发生和社会发生机制之后,作者对其思想进了理论总结,即“文明论纲”。埃利亚斯认为文明的进程没有计划性,却是有阶段性的,并沿着一定方向进行。文明的进程不是单线的,而是阵发式和振荡式的;长期看来,它还是有方向的,朝着人的情绪愈益得到控制,社会愈益整合的方向发展。 埃利亚斯认为,只有人际紧张关系和人际网络矛盾得到疏解之后,个人的心灵才能达到最佳均衡状态,即幸福和自由。埃利亚斯认为这只能在出现新量级的也就是全球的统治中心后才能成为现实。而全球化的进程在上世纪30年代远未开始,迄至二十一世纪的今日也远未结束,因而埃利亚斯只能说:“文明尚未结束,它还在形成之中”。 读完《文明的进程》后,我认识到这本书给我们的意义与启发,或许并不在其具体内容,而在作者所采用的方法与视角。或许这本书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但作者对社会进程的关注及其有待完善的相互依赖性分析方法对我们的学习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785ce505087632311212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