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老师”李静婉拒30万年薪工作 用积蓄做公益终极梦想——在中国建立一所聋哑人大学

时间:2023-01-29 22:20: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闭症老师”李静婉拒30万年薪工作 用积蓄做公益终极梦想——在中国建立一所聋哑人大学

作者:暂无

来源:《环球慈善》 2015年第11



“李静是个疯子”

李静知道同学和朋友这样评价她,但她不以为意。在朋友们看来,李静婉拒了30万年薪的工作,用积蓄做公益,目前经济紧张却没想过停手,很不可思议。

李静是珠海市德兰公益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德兰公益是珠海市唯一一家专门针对听障人士运营公益项目的机构,致力于营造对听障人士友好的社会生态。今年9月,德兰公益举行第二期“希声夜宴”,110名健全人士和聋哑人共进晚餐,长达两小时的“无声环境”让很多健全人颇感震撼,有企业当场表示愿意为聋哑人提供工作岗位。而李静的终极梦想,是在中国建立一所聋哑人大学,让这个群体有更多职业选择的可能,可以真正“平等”地生活。

困惑

不打孩子的老师走了

李静是南京人。大学时第一次做义工的经历让她感触很深,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了一段时间生意,她发现挣钱不是她的追求,2005年她停了生意投身公益。一开始,李静以志愿者的身份帮助老人、孩子、留守儿童、单亲妈妈等弱势群体,也参与过环保类公益,但她慢慢发现了个中荒诞。

有一年,珠海一个社团组织志愿者去“帮扶”肢残人士。“去了20 0个志愿者,只有10多个肢残人士。活动的内容是烧烤,很多志愿者不会生火,还由肢残人士生火烧东西给大家吃。”李静开始思考要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做公益。

之后,李静在珠海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做老师,一度认为“自闭症老师”可以做一辈子。但是,现实又给了她一记耳光。

李静说,那家自闭症机构的老师会打孩子,因为“不打管不住”,而她下不了手。“他们(自闭症孩子)也很聪明,这么多老师中,一下就能看出谁软弱。”李静不打孩子,反过来有时候会被孩子打。但她仍不介意,甚至认为孩子能判断出谁可以欺负就是一种进步。

坚持不打孩子的李静最终不得不离开,继续寻找她可以干一辈子的公益事业。

启发

黑暗中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2013年,珠海放宽社会组织登记门槛,李静注册成立了德兰公益,并入驻公益支持性组织集合体恩派( NPI) 。“一开始想做流浪者项目,后来发现珠海的流浪者多数是职业乞讨者。”直到2014年,香港一个名为“黑暗中对话”的活动启发了她。


“黑暗中对话”(Dialogue in theDark)是一次大约1小时的“黑暗森林”游历,森林中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有声音和气味,会经历过马路、买东西、与人交谈等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一个多小时看不见东西,那种感觉真的很奇特。出来以后,我们才发现,带领我们走出‘黑暗森林’的人竟然是盲人。”

“黑暗中对话”最早由德国社会企业创设于1988年,其主题体验馆、工作坊培训课程和活动已在38个国家的170多个城市落户,体验学习者超过80 0万人,并为超过8000位视障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

李静想,我为什么不能把聋哑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呢?回来以后,她就设计出“希声夜宴”项目:参与者需要买门票入场,“宴会”时健全人不允许说话,只能用肢体语言和聋哑人服务员交流。项目的主旨是不怜悯、不苦情,以平等之心走进聋哑人的世界。

第一期李静请聋哑人当服务员,是想告诉大家,适合聋哑人的工作不仅仅是流水线工人。第二期,李静加入了由聋哑儿童表演的《庄子》“子非鱼”的故事,还有聋哑人和健全人共同参与的微型默剧。

现实

收支勉强平衡+缺团队协作

“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对聋哑人友好的社会生态环境,倡导大家认识、了解和接纳聋哑人。”李静希望,以一种创新的方式促进社会融合。

珠海市儿童保护协会的刘先生是李静的朋友,他还参加过一次“无声手工坊”。“夜宴和手工坊,首先形式上很成功,让人体会到在无声世界的困难。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失聪失声,我是不是寸步难行?我在能说话时有没有好好说话?”刘先生认为,手工坊还起到了疗愈的作用,“在两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只能抛空自己,专注于手上的东西,像匠人一样安静、沉稳。”

虽然有门票收入,但第一期的“希声夜宴”是亏本的,第二期门票升至298元也才勉强做到收支平衡。李静透露,第二期“希声夜宴”的宾客,大部分还是同学、朋友和有望发展合作关系的企业家、艺术家和高管,直接以个人身份参与的普通公众不超过20人。

李静说,“希声夜宴”是一个平台,门票可以看成是饭钱,健全人边吃饭边看表演,对聋哑人的潜能有更多认识和尊重。夜宴的收入用来支付培训的支出。第二期“希声夜宴”后,已有企业表达了合作办“夜宴”的意向。

“很多人一听说收门票就认为不是公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作为同行的刘先生认为,公众的公益观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机构和项目的发展。另外,光有好的项目还不够,必须有一个好的团队,德兰公益目前就缺少一个好的团队。

李静说,中国有30多万聋哑人,但大多数只能从事流水线的工作;国内招收聋哑学生的高校屈指可数,而且可选专业太有限。李静的终极梦想是建立一所聋哑人大学,让中国的聋哑人可以有更多的专业和职业选择。

挑战

发现聋哑人的真实需要


“一开始我告诉聋哑人什么是好的,后来发现这太自我了。接着我问他们梦想是什么,又发现如果他们没有梦想我为什么非要逼着他们有梦想。再后来我觉得他们的问题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很多人心智不够成熟,我想研发一些促使他们心智成熟的课程,结果发现他们不需要。”

李静看上去有点“剃头挑子一头热”,但正是这种热心,令她身边的聋哑人朋友信任、依赖她这个“静姐”。

李静的一位大学同学说,李静为了帮聋哑人达成愿望真的很“拼”。“到处找人跟聋哑人打篮球比赛,把我们的男同学都骚扰了一遍。”原来,一群聋哑人喜欢打篮球,请李静帮忙约比赛、订场地。李静说:“他们20多岁了,但有时候心理年龄只有十几岁。他们不知道这些事会有不顺利的时候。”

另一个20多岁的聋哑人阿明(化名)的梦想是当一名咖啡师。于是李静四处找关系,珠海一位知名的咖啡师愿意免费给他上课,可是没过多久,阿明就打退堂鼓了。李静问了很久,阿明终于说出实话:“不知道当咖啡师还要学习那么多文化知识。”

去年,曾有知名的公益机构邀请李静去做总干事,开出30万年薪,她婉拒了。眼下,这个同学朋友眼中的“疯子”,作为机构的负责人兼唯一工作人员,继续用自身积蓄支撑机构运营。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04591d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