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同书书法赏析

时间:2023-01-10 17:16: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梁同书书法赏析

作者:马幼梅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5



马幼梅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 243061

摘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梁同书汲取诸家之长而自立一家。他一生笃守贴学,以清雅见长,以温柔为美,但未能形成个性强烈的独特风貌,也正因为他运笔太流转纯熟,在结字上亦未能摆脱前人影响,故未能成为一代大家。

关键词:梁同书;书法;赏析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5003702

一、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础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是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不断的发展变化。汉字起源于五六千年以前原始时期的陶文(刻画在陶器上的文字符号、族徽图案),后经殷商时期的甲骨文(1899年在河南安阳发现距今三、四千年的甲骨文,安阳曾是殷商王朝的故都,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墟书契”,甲骨文大都用刀刻画而成,内容多为占卜,因此也称“甲骨刻辞”“卜辞”等),在甲骨上也发现少数墨书和朱书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毛笔实物发现),甲骨文是锲刻出来的文字,已经隐现书法艺术的一些章法,为以后金文的出现以及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周时期的金文,战国时期的石鼓文(与籀文统称“大篆”),直至秦汉时期的篆隶(小篆),奠定了整个中国书法发展的基础。

二、中国书法的发展

三国时期的钟繇被誉为真书鼻祖,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对历代书家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代表作《兰亭序》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唐宋以后更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唐楷是继魏碑之后成为历代学习楷书的正规风范,其中以欧、颜、柳体为代表,宋代的苏、黄、米、蔡风格各异,为后世所推崇,元代崇尚晋唐,这与赵孟兆页的复古主义书风悠切相关,明代书法以祝枝山、文征明、王宠、陈道复为代表的“吴中四家”异军突起,明末董其昌更是独树一帜。清代书法正如康有为《广义舟双楫》所概括“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清代书法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流派纷呈兴盛的局面,清代初期在书坛上有影响的书法家是以王铎、傅山、朱耷、石涛等为代表明代遗民,而后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兆页的书法,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帖学在清代中期仍很风行,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梁同书正是善于汲取渚家之长以其圆熟的笔墨技巧赢得了时名而自立一家。清代中晚期篆书和金文勃兴,形成以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碑学书风。

三、梁同书的书法艺术成就


梁同书(17231815),生于清雍正元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又号新吾长,他是名臣梁诗正之子,1752年乾隆十七年(1752)在殿试时特赐进士,任翰林院侍讲。同年梁启心去世,在服丧期间亦未赴官任,闲居家中。1790 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进京恭贺弘历(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直到嘉庆丁卯(一八0七)年再出任为官,加翰林院侍讲学士,赴任后不久又辞官归里,晚年纯任自然,冠绝时流,直至他去世。梁同书治家严谨,以身作则,家法亦严,因此杭人都称道梁氏家法。生活简朴,衣帽终生不换,平时不宴宾客,不受馈赠。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侍讲早年书宗赵、董,惟自壮至老,笔笔自运,不屑依傍古人,故所书全无帖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受终身而已。”梁同书一生博学多闻,尤以书法驰誉,与亳州的梁巘有“南北二梁”之称,加上会稽(今浙江绍兴)梁国治,并称“三梁”。 著有《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频罗庵遗集》、《直语补证》等。梁同书的传世书迹有:《行书七言联》,文为“清潭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行书九言联》,文为“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皎若丹霞隔海望赤城。”以上二联收入北京中国书店19841月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又《行书七言联》,文为“与我周旋宁作我,为郎憔悴却羞郎。”《行书五言联》,文为“佛容为弟子,天许作闲人。”以上二联收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6月出版的《历代名人楹联墨迹》。行草《为敬承书条幅》,是梁同书七十六岁时作书,四行共八十字,今藏苏州博物馆,刊于《中国书法》1987年第二期。评者谓此书:“典雅洒脱,节奏鲜明,颇有书卷气。”行书《赠松波姻长兄散文轴》,共五行九十字,上海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行书《集杜诗卷》,收录杜甫诗十首,共三十七行,三百八十一字,刊于《中国书道全集》。行书《吴复古长生决轴》,书于嘉庆二年(1797年),即梁同书七十五岁,作品四行共五十五字,日本京者国立博物馆收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

四、梁同书的书法艺术特色

梁同书继承家学,12岁即能作擘窠大字,在清代,能作大字的书法家寥寥可数,而梁同书却善此道。他写的大字堪称一绝,字写得愈大,结构愈严谨,魄力雄浑沉厚,神采奕奕。擅长行楷,楷书主要渊源于颜真卿与柳公权,而行草乃未能脱离当时学董、赵的时风,直到中年后仍致力于苏轼与米芾,他所处的时代正好是碑学掀起之前,贴学衰微之末,清代初期在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笼罩的氛围中,出现不少注重传统、恪守帖学的书家,梁同书就是其中的代表。因此他一生中仍当以贴学为主。据许宗彦云:“公书初法颜柳,中年用米法,七十后愈臻变化,纯任自然。本朝能书人,鲜有长于大字者,公作字愈大,结构愈严”。《昭代尺牍小传》中亦谓:“山舟书出入颜柳米芾,自立一家,负盛名六十年,所书碑版遍寰宇,与刘石庵、王梦楼并称刘梁王”,可见梁同书在当时极负盛名。《履园丛话》谓:“先生博学多闻,尤工于书,日得数十纸,求者接踵,至于日本、琉球、朝鲜诸国,皆欲得片缣以为快,年九十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盖先生以书见道者也”。

梁同书一生留下大量作品,书法理论亦有一定造诣,梁同书精鉴赏,亦能画,但画名为书名所掩。其书笔力遒劲,点画圆润清腴,结字自然浑成,虚实相映成趣,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文人气息,正如《清稗类钞》所评:“山舟学士书法名播中外,论者谓刘文清朴而少姿,王梦楼艳而无骨,翁覃奚临摹三唐,面目仅存,汪时斋谨守家风,典型犹在,惟梁兼数之长,出入苏米,笔力纵横,如天马行空。汪文瑞、张文敏后,一人而已。”。馆藏梁同书《董香光语》书法条幅书于乾隆七十年(1805),时年83岁,行书,纸本墨迹,内容为苏轼对欧阳修书法特色的一段评述“欧阳文忠公,用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晔如也,董香光语”。董其昌是否借用此语无从考证,然此件作品,其书不拘苏、米形迹,而得其神韵,貌丰骨劲,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稳,行距疏朗,用笔平和自然,体现出赵、董的遗风,书中字字提按顿挫交代清晰,技法精湛娴熟,观其全貌不激不励,疾徐有致,和谐自然,表现出非常浓厚的书卷之气,有娴静秀美、洒脱闲适之感。虽然不是梁同书之精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法艺术的基本风貌 。落款“山舟梁同书时年八十三”,下钤“山舟”、“梁同书印”白文印。故宫博物院馆藏《苏老泉文卷》,书于乾隆五十九年


1794),时年72岁。纸本墨迹。纵33.4厘米,横571厘米。此件行书作品,字字提按顿挫交代清晰,技法精湛娴熟,看似寻常,无新奇惊人之处,然欲达到此也并非易事。梁同书在书写时挥洒自如,将其功力与性情和谐统一于此作品中。此卷虽然不是梁同书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书艺水平的基本状况。

[参考文献]

1]康有为.广义舟双辑[M.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07.

2]许宗彦.鉴止水斋集[M.上海书局 光绪十四年,1888.

3]吴修.昭代尺读小传[M.清代, 出版年月、出版社不详.

4]钱泳.履园丛话[M.中华书局, 1979.

5]徐珂.清稗类钞[M.清末民初, 出版社和出版年月不详.

6]马宗霍.霋岳楼笔谈[M.出版社和出版年月不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105950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