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数学教学改革正向纵深发展,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当好一名教师实属不易,只有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才能成为一位好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思维、心理、情感、人格精神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学生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们确定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之创设问题情境、开展课堂交流、探究思维过程、引导实践探究”的实验课题,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按照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主体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力图改变过去将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揉为一体,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要方法的策略,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突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使数学课堂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在经历“情境设置、问题提出、结论的猜想、概念的建立、定理和证明的探索发现及应用、题目求解方案的制定和执行、对解答的回顾检验和反思评价、对方法的归纳及综合整理、拓展应用”等过程知识完整整合后,才会由合作(或独立)活动把隐藏于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挖掘出来,了解知识被想到,被发现的“动因”过程,实现自己“再发现,再发明、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愿望,他们才会主动地借助观察、实验、操作、猜想、归纳、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获得较为丰富的动态型过程性知识,形成学习策略的“雏形”。在对数学知识的全程中,学生获得不仅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中形成的狭义的过程性知识,而且是一个整体意义上对数学活动的领悟——一个竭力使自己获取大量的动态的过程性知识的同时使自己的数学探究、创新、应用等能力得以提升的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激发学生朝气蓬勃、自主和谐学习的意志和兴趣。 2、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质疑、交流合作的习惯。 3、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愿学、会学、乐学,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此通过策略实验的研究,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释问题”,“用数学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从“满足少数人的需要”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转变过程,使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通过思考学习从而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说 在遵循数学学科内在发展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实验与探索,初步建构(1)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下,通过自己动手探索、阅读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多种方法与途径,抽象出数学问题。(2)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有时间与空间“做”数学,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做”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3)探究思维过程。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而思维又始于问题。问题提得恰当,可对课堂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问题过难或过简,无疑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对提高学生能力毫无裨益。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是思维的“外衣”,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是发展思维的最佳策略。学习思维,习得智慧技能,使“不聪明的人变聪明,聪明的人更聪明”。(4)引导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目标的所在。课堂的时间由教师主要占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学生只有拥有充分的时间,才有可能充分阅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实践探究的空间。然而课堂教学是“精彩”于课内,“收获”于课外,所以学生的实践探究也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即在课外组织学生编辑数学小报,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参加数学实地测量调查活动,这些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有效措施。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最初有关教学策略的研究,都是从某一方面入手展开的,如伊万斯、霍姆和格拉塞制定了一套使用规则和范例的策略;斯金纳对外显反应,强化及其形成进行了策略研究;布鲁纳对各种各样表征形式的策略进行研究……诸多微观教学策略的研究,为确立基本教学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的一些学者也逐渐重视并开展了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如顾泠沅对学科教学策略的研究;施良方、崔允漷对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李康以某个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为中心,形成其策略的框架,将其它相关要素有机地依附于这个中心之上,形成一类相对完整的教学策略……鉴于以上认识,为深入研究教学课堂效率,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特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的实验课题。实验过程中在贯彻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同时,还要遵循科学、实用、可操作、易掌握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提高课堂教学策略”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打破学生“一听就懂,一过就忘,一做就错”的机械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营造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合作,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学中思、思中探、探中学,点燃学生思维之光,张扬学生的个性,让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从学生来看,学生是无等级差别的(学生之间“等级”的产生来源于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观),要坚信学生之间无好差之分,只存在个性差异——即类别的不同。所有学生都具有有待挖掘的发展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形成一种教学策略来促进各层次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的递进。 从教师来看,教师在课堂中充当怎样的角色将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学质量的达成。教师要由学习过程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要由任务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内容的启发者、示范者、疏导者;要由学习质量的评价者转变为学习水平的诊断者、施治者、激励者。变课堂教学的“灌、管、压”为“启、引、导”,拓展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以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下,通过自己动手探索、阅读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多种方法与途径,抽象出数学问题。每节课或每节教学内容中数学问题的产生一般有两个层次:其一,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这是最高层次的,这是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度更大,更有价值。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勇于探索精神的人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其二,是教师根据相关教学情境提出问题,这是比较普遍的常用方法,因为每一个数学问题都让学生去发现,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2、开展课堂交流 数学课堂交流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材和教学环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互助的数学交流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材是数学交流过程中的客体,它影响着与主体之间的交流;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数学课堂交流的保证,其中包括课堂纪律、学习气氛、民主意识等。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材的灵活性,同时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1)师生互动,进行主动、多向、有的放矢的数学课堂交流。 为师者的工作,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促进者。教师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解答问题的机器,但是,这样并不否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验提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以“和学生同学”的态度,降低“教者、长者”的威严,增加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提高数学交流意识,和学生互动合作,进行有的放矢的数学交流。 (2)合作互助,提高学生与他人的数学交流能力 课堂交流是一种合作学习,因此,学生必须学会与他人交往,从而才能更好地进行数学交流。学生在和他人交往中,不断地比较和更新自己的思想,对他人的意见提出看法。这种交往使得学生不断社会化,帮助他们逐步成熟。因此,合作互助对于学生无论是数学课堂交流,还是社会化都非常重要。 3、探究思维过程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而思维又始于问题。问题提得恰当,可对课堂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问题过难或过简,无疑是在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对提高学生能力毫无裨益。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思维“最近发展区”原理,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提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问题是思维的“外衣”,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是发展思维的最佳策略。学习思维,习得智慧技能,使“不聪明的人变聪明,聪明的人更聪明”。 4、引导实践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教育目标的所在。课堂的时间由教师主要占用变为学生主要使用,学生只有拥有充分的时间,才有可能充分阅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探索、并动手操作,让教室成为学生实践探究的空间。然而课堂教学是“精彩”于课内,“收获”于课外,所以学生的实践探究也在于课堂教学的延伸中,即在课外组织学生编辑数学小报,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参加数学实地测量调查活动,这些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既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有效措施。 七、课题研究目标 施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益。首先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学过程的着力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教学过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这就要寻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从学科来说,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从教师来说,就是“思路、教路、学路”三者有机结合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其在课堂中的艺术展现;从学生来说,就是在探究、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知识、思维、能力训练的统一。 八、课堂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常言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可见方法之重要性。根据此项课题具体研究的任务、内容和对象的性质、特点确定此项课题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法和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既是在人为的严密控制下,有计划地逐步操纵实验变量,观测与这些实验变量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探究实验变量与反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经验总结法就是在不受控制下,研究者依据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学现象,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九、课题组研究人员分工及责任 经过大量的调研,此项实验课题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也应该是山前中学数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且有利于教师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示,有利于使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决定开展这项实验,结合山前中学的特点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实验组织。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刘景林 组员:徐林涛、李文东、姚彩虹 2、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李文东 实验教师:吕俊艳、白春媛、李文生、毛景云、 初奉华、赵志宏、王 伟、尚金利 3、实验指导小组 吴东晓 邵吉友 张文君 李承涛 张庆存 十、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2007、9--2009、8),课题总体分为三个阶段,按照年度进行。 第一阶段为课题启动阶段:时间安排为(2007、9--2008、2),主要工作包括课题方案的设计,研究队伍的组建,组织和管理机构的建立,学生状况调研,实验班选择,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关人员培训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实施阶段:时间安排为(2008、2--2009、2),主要工作是全面开展课题研究,进行具体实验操作,形成课题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为课题深化和总结阶段:时间安排为(2009、2—2009、8),主要工作是完善理论研究,完善实验操作规程,形成教学模式,突出主导理论和典型案例,总结经验和评定科研成果,推过科研成果。 十一、课题研究的经费预算 十二、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 2007、9—2009、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经验论文集 2、 2008、2—2009、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中期报告 3、 2008、2—2009、8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典型案例集 4、 2009、3—2009、8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十三、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 方明一主编:《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中学数学教育》杂志社。 2、 周军著:《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沈龙明主编:《中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40597dbd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