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女性教育,促进男女平等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发展女性教育,促进男女平等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女性素质反映了民族素质,女性的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男女平等的实现进程,而教育是提高女性素质的重要手段。真正的和富有性别意义的女性教育发展,对男女平等起着促进作用。 一、女性教育发展状况 在中国,女性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中国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对女性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予以明确规定。国家采取切实措施和行动,致力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差距,不断改善女童的受教育环境。保障女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多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中小学助学金,并由政府拨款实行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重点扶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努力保证女性平等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女性比例显著提高。重视扫除妇女文盲,遏制女性新文盲产生,防止脱盲女性复盲,并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的扫盲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和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以妇女为对象的“巾帼扫盲行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技术培训,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性别差异进一步缩小。提高妇女的终身教育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虽然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想方设法发展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素质为实现男女平等夯实女性基础。然而,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没有给妇女平等的教育机会,古代中国妇女可以读书,但不能考科举,也就是不能为社会服务,不能当官员,很多方面的工作都不能担任,这些传统的偏见仍然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并构成当今女性教育中依然存在着的问题 1、从性别比较和时期变动的视角来看,女性文盲率依然偏高,新文盲还在不断产生;初等教育持续性弱,部分地区辍学率还比较高;高等教育代表性低,在学比例与学位层次成反比;学科分布均衡性差,人文学科偏多;理工学科偏少。专业集聚现象比较严重。像“幼师”、“护士”等由家庭女性角色延伸出来的社会角色,成了女性就学聚集的学科与领域。 2、从整体来看,中国女性教育发展呈现出两个值得关注的性别缺陷,一是平均教育年限偏短,2000年平均上学年数只有6.1年,仍比男性短1.5年;二是教育分布不够均衡,城乡之间、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差异明显。 二、影响女性教育发展的原因 1、传统性别文化和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不是直接作用于中国女性教育发展,而是通过教育机会、教育难度和教育回报等三个中间变量间接地产生影响。表现在传统的两性分工使男性长期占据了社会舞台,成为社会的中心和主角。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也辈出了许多英雄豪杰、女科学家、女学者、女诗人、但就整体而言,妇女被挡在了家门口,“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性别分工制度;“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家庭中,女比男强好景不长”的传统性别文化;以及容易产生“反正长大都要嫁人,何必进行教育投资”以及容易产生“反正长大都要嫁人,何必进行教育投资”想法、“男婚女嫁”与“男高女低”的传统性别婚嫁制度,使妇女丧失了接受教育、参与社会事务及人格独立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因此,首先,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形成向男孩倾斜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最终导致女性教育机会的减少。即使是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有些父母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还会拒绝女孩子去上学,因为减少了女儿在家帮忙可能带来的经济收益。还有长期传承下来的对女性掌握知识能力的刻板印象,如哈佛大学前任校长萨默斯认为,男女先天智力的不同导致女性科研人员不如男性同行出色,使得女性更多地聚集在语言文学等学科,失去了在工学、理学和农学等学科的教育机会。其次是增加女性接受教育的难度。其主要表现是:1)不能全力以赴自己的学业,要照顾弟妹,要看护生病卧床的父母,甚至要照料和承担家庭的小生意或季节性的农活;2)得不 1 到必要的学业支持和辅导,如农村父母不会像关注男孩那样关注她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请家教指导,当学习跟不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劝其放弃;3)学习的精神压力大,父母本来就不让你上学,现在你自己要上,不学好能行吗?4)性别的学科专业聚集加大了升学的竞争程度,迫使女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教育过程中力争好中更优。最后是降低女性来自教育的回报。对于女性来说,教育回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有能力从事更体面、更有发展和更多工资报酬的工作,二是有条件建立一个更为理想的婚姻。然而,在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下,教育的这两个主要回报来源受到很大的限制,不仅回报率低,甚至可能是零回报或负回报。许多调查研究的结果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显然,传统的性别文化和制度对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滞后作用,并不是那么直接的、简单的、显而易见的,它是通过教育机会的减少、教育难度的加大,以及教育回报的降低来实现对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的。 2、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妇女的劳动就业权益和保障机制存在许多新问题,妇女从事低收入、低附加值、低技术水平就业的状况比较突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在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中尖锐起来,男女两性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妇女参政仍存在种种障碍;婚姻家庭领域出现许多消极现象,严重损害了妇女儿童的权益。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有些源于资源配置中的利益调整不公平,有些属于制度不完善,有些源于落后消极社会观念的深层影响。但在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造成女性长期处于劣势状态,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没有在人的头脑中真正树立,许多人甚至经常把男女平等当成是对妇女的照顾,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提高女性素质、发展女性教育也成为一般化了。 3、人口压力的作用。人口压力意味着中国教育需求超过教育供给,当教育变成稀缺资源时,不外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提高教育的市场价格,这样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就会在男权性别文化和制度的驱使下,把教育资源的约束转嫁给女儿,或者让女儿去打工,分担儿子比较昂贵的教育消费,或者让独生女儿适可而止,不要上更多的学,以免给家庭增加负担;二是提高教育的入学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性别意识强的父母仍然会在需要的时候牺牲女儿,以保证儿子考高分继续深造,如要求女儿承担更多的家务事,还有让女儿去打工,以便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儿子请家教。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人口压力会加大传统性别文化对中国女性,特别是中国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 三、加快女性教育的发展,促进男女平等。 1、加强女性素质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占人口总数一半,又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全面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也是实现妇女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提高女性素质,要坚持教育为本。要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出发,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提高女性素质作为落实中央重要战略决策的基础性工作,努力构建女性终身教育的新格局。使广大女性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发展同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她们的主体意识,培养她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紧跟时代步伐,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强新本领,创造新生活,树立新风尚、展示新形象。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经济发展波澜壮阔、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提高妇女素质的任务显得更加迫切。妇女作为争取男女平等的主体力量,首先要有信心和自信,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但是却无法省略掉在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上自身必须经历的艰苦努力的历程。因为,能否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最终只能取决于全体妇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在其中所发挥作用的状况。无论多么良好的社会愿望,无论多么优越的社会制度,所起的作用终究是有限度的。这是因为,法律上的男女平等,是权利而不是现实,权利并不像福利那样可以发放到每一个人的手中,权得只是提供了前提、机会和可能性,权利的实现必须去争取。尽管全社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5ff22c90c69ec3d4bb75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