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学习支架让文言文教学“思趣共振”———以三上《司马光》教学为例 作者:郑艺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0年第10期 郑艺 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思维含量?笔者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巧用适切的学习支架,让文言文教学“兴趣”和“思维”和谐共振。 一、运用趣味化的情境支架,疏通文意 教学“群儿戏于庭”一句,教师分以下三步层层推进。 第一步,借助注释及朗读,理解群儿“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先理解了“戏”是游戏的意思。再借助“组词法”,将“群儿戏于庭”,扩充成“一群孩子游戏在庭院里”。最后借助朗读,语感好的学生能够对“状语后置”有一种不必明说的直觉感知,对于句子的理解就变成了“一群孩子在庭院里游戏”。 第一步教学渗透了理解文言文陌生字词的三种基本方法——注释法、组词法、朗读法,可是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停留在“以词解词”的基础上,对于这句话传递出来的画面与情绪,并没有深度感知。 第二步,借助图片及生活,丰厚群儿“戏”。出示“群儿戏于庭”的连环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里的孩子在玩什么、怎么玩。联系生活想象说话:如果你是图里的孩子,你还会怎么玩? 第二步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戏”的画面感呼之欲出。孩子们畅所欲言:可以玩躲猫猫,躲在柱子后面,藏在小树后面;可以在地上打滚,在院子里唱歌,在草丛里捉虫……教师随机分两块板书,一边是“藏、躲、滚、唱、蹲”等动词;一边是“林、柱、地、缸”等名词。 第三步,借助句式及表演,再现群儿“戏”。提供句式:“一儿( )于( )”。教师说白话文,学生根据板书填字成句,说出对应的文言文。(生:一儿藏于林,一儿躲于柱,一儿滚于地……)情境表演:“你们说得这么开心,想不想自己也来过把瘾,玩一玩呢?假设教室就是庭院,教室里的一切都可以是你们的水缸、花丛、柱子……让我们一起在这庭院里玩一玩。”教师复述学生刚说出的文言文创意表达,学生进行表演。表演后回归朗读,读出自由与快乐。 在经历了以上三步教学之后,学生们对“群儿戏于庭”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感情和韵味,就这样水到渠成地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真切地发生了。 学生从借助图片想象说话,到借助句式文言表达,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迈向抽象思维。基于儿童视角的游戏式教学,展开了简洁文字背后丰富的意境,让学生对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有了浸润式的体验。正是这样的体验,让学生真切地体悟到一个“戏”字背后蕴藏的无尽快乐,从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后文的“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那份得意忘形,乐极生悲。 二、创设图像化的诵读支架,落实背诵 如何将枯燥无趣的“傻背”,变成有意义的理解与积累呢?教师可以分以下六步层层推进。 第一步,按顺序出示无台词的《司马光》连环画,用课文描述画面。 第二步,打乱图片顺序,用课文描述画面。 第三步,抠出图片上的“群儿”“一儿”和“司马光”,看人物,回忆情节,背诵。 第四步,隐去图片,出示“名词情节图”(见图1),看图背诵。 第五步,出示“动词情节图”(见图2),看图背诵。 第六步,抽取情节图中任一字词,同桌互抽互背。 连环画和情节图,为学生的背诵创设了具体的情境和回忆的支架,既激活了背诵兴趣,调动了背诵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理解和积累。从连环画到情节图再到单独的字词,唤起记忆的方式从图像图示迈向文字符号,由易到难,层层推进。通过螺旋上升的背诵脚手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背诵全文”这一相对较难的任务中,攀上各自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梳理情节图不仅是一个可以迁移的背诵策略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背诵教学更有思维含量。 三、重构生活化的表达支架,融通读写 前文已经提到,教学“群儿戏于庭”时,引导学生用“一儿( )于( )”的句式,图文辅助,填字成句,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一次文言文的说话训练。而课堂最后,教师又创设了一次具体的交际情境,无缝对接原文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了第二次文言文的说话训练。 出示连环画,当落水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儿子的救命恩人司马光,他们激动万分,不禁感叹:吾儿得救,皆因光之( )。 这句文言文至少有三大妙用。第一,在表达中巩固字词。运用已学的文言文字词(“得”和“皆”),重构全新的语境,填字成句的过程就是当堂的字词滚动复习。第二,在表达中迁移学法。引导孩子运用注释法、组词法、朗读法和猜读法,连滚带爬地读懂这句话,经历一次文言文的阅读实战训练。第三,在表达中感受人物形象。课堂上,有的学生说:“吾儿得救,皆因光之智。”有的说:“吾儿得救,皆因光之稳。”有的说:“吾儿得救,皆因光之勇。”智慧过人、临危不乱、见义勇为的司马光,就如同一束温暖的光,带给落水者生的希望。怪不得单元导语如是说: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课堂上穿插的这两次文言文说话训练,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白”两种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上的截然不同。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要在文章中走一个来回。”文言文教学也要在“文”“白”之间走个来回。文言文走向白话文,是内化的理解,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的思维过程。而白话文走向文言文,是外显的表达,是对信息的激活、提取、输出的思维过程。“文”“白”之间的来回,既是读写融通,更是言意共生,最终发展了孩子的文言文思维,培养了文言文语感。 总之,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兴趣是前提,思维是关键。如何打造“兴趣”与“思维”和谐共振的文言文课堂,让孩子对文言文始终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解光穆.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 [2]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浙江省丽水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杨文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ac8f8c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