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课标解读 一、课标要求 新课标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对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的重复。为此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灵活处理。 二、课标解读 本专题属于课标三大主题之一──“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的二级主题“声和光”。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中,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涉及较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本条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体验性目标。具体说明如下: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属于体验性目标,从行为动词看,“探究”属于“经历”层次的体验性目标。要求让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是接收光的感觉器官,人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而引起的一种感觉,它是人类感知物质世界的五种感觉之一。 了解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恒星、闪电、发光的水母、萤火虫等)和人造光源(如发光的电灯、点燃的蜡烛等)两类。但像月亮表面、镜子等依靠它们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射光的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海市蜃楼、隔着火焰看物体发现物体会晃动等现象就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引起的视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重要基础,利用它可以简明地解决成像问题。人眼就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确定物体或像的位置的。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光线是一种几何的抽象,在实际当中不可能得到一条光线。它是人们研究光现象的一种方法,即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在我国古代天文历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祖先制造了圭表和日晷,测量日影的长短和方位,以确定时间、冬至点、夏至点;在天文仪器上安装窥管,以观察天象,测量恒星的位置。此外,我国很早就利用光的这一性质,发明了皮影戏。 用光沿直线传播解释影子的形成:光从光源传播出来,照射在不透光的物体上,不透光的物体把沿直线传播的光挡住了,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受不到光照射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解释人的影子早晚长,中午短的道理。 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日食是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的。这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位于太阳前方,因此来自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被挡住,因此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月食是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 了解小孔成像的形成原因和成像规律。用一个带有小孔的板遮挡在屏幕与物之间,屏幕上就会形成物的倒像,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动中间的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反映了光线直线传播的性质。小孔成像中成的是光源的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所成的像大小都是倒立的;小孔所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比较,像距等于物距时成相等的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像,像距小于物距时成缩小的像。蜡烛距小孔越近或毛玻璃屏距小孔越远,得到的像越大。 了解激光准直也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激光准直就是用激光束作为基准线,在被测点上设置激光束的接收装置,求得准直点偏离值的一种测量方法。此外,队列对齐、射击瞄准也都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除真空外,光能通过的物质叫做(光)介质,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非常接近于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通过对比,了解光和声在传播方面的不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ce5b07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