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行书书法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在楷书规矩的笔画中,插入了草书的流动,因此具有草书的节奏和笔意,又不象草书那样潦草和难以辨认。它的产生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缺陷。行书的发展经历了从隶书到草书的阶段,而楷书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隶,二是今隶。在隶书向今隶过渡的阶段,即“章草”阶段,行书与楷书还是很相近的。到了东汉末年“楷书”阶段,逐渐出现了“行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才开始把行书作为“正书”来看待。到了唐代,行书与楷书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行书曾起着重要作用,但就楷书的总体发展来说,它终究没有取代隶书的地位。在楷书、草书都有所发展的情况下,这一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书体并没有消亡。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赵孟俯等名家,都是擅长行书的高手。 行书不仅有别于楷书、草书,而且与其他书体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它讲求气韵生动,不拘泥于形式;它易于辨认,便于初学者练习。它所包含的艺术美和技巧美是别的书体所无法比拟的。人们把楷书、草书称为“正书”,把行书称为“行楷”,其中的行书当然应该属于正书的范畴了。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通常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行书视为“正书”,而把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的行书视为“行楷”。 《兰亭集序》是行书的代表作品,是王羲之写给朋友谢安的信 - 1 - 札。书信往来,记叙兰亭周围景色和聚会的欢乐,抒发作者对人生短暂、聚会无常的感慨。文章洋洋三百余言,通篇笔意连绵,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实是书家极力表现自己性灵的佳作。通观全文,我们会感觉到行书字里行间既有用笔提按顿挫的变化,结构的疏密、大小的不同,又有点画、线条、字形的巧妙配合,错落有致。如果再细加品味,更会使人惊奇地发现,原来行书字迹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点画转折处,或圆或方,转弯的地方多有棱角,行书字迹带有运动美。如果以这些特征去审视,显然王羲之的行书具备楷书的特征,而不是草书。因此,历来被推崇为“正书”的王羲之,并非纯粹的“正书”。 《兰亭集序》是行书的代表作品,后世的许多著名行书碑帖也莫不是根据王羲之行书的用笔、结构、章法及气韵创作出来的。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271a834a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