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欣赏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在21世纪里我们要以《国歌》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2.聆听<歌唱祖国>,了解“你在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教学重点: 欣赏两首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特点和意义.了解歌曲的创作历程. 教学难点: 歌曲情绪的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共鸣.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光盘,国旗等. 教材分析: 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影片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田汉在被敌人逮捕前仓促地写在香烟纸上送出的。音乐家聂耳也因敌人迫害而即将离国,他主动提出:“作曲交给我,我干!”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写成了歌曲。随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2.歌曲《歌唱祖国》 自1980年5月起,每当人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时,就可听到“开始曲”雄浑有力的音乐声,这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9月。它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 歌曲由主歌与副歌组成。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副歌从弱拍开始,由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健的感觉。主歌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糅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歌曲在主题、副题交替后,以副歌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完全再现的三段曲式.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情境导入 1、导入:同学们,刚刚过去的十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国庆节那你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那一年成立的吗?----1949年10月日你知道在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上响起了一首歌是什么歌曲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齐唱<<国歌>> 3、今天,我们来再次聆听我们的国歌,走进国歌. 4、欣赏<<国歌> > (管弦乐曲)-----说说<<国歌>>在情绪上给你的感受.(生回答) 5、再欣赏<国歌>(男低音独唱)-----说说<国歌>(男低音独唱)在情绪上给你的感受.(生回答) 6、“关于<国歌>你知道多少?你知道我们的<国歌>的来历吗?(知道多少说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 7、老师小结大家的发言. 8、“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听到<国歌>?--------学生发言(升旗,外交活动,奥运会,…) 9、播放课件<国歌>(光盘)“通过聆听和观看,你对<国歌>有什么新的感受呢?你又知道了什么?” 10、“我们新时代少年儿童在唱国歌的时候应该唱呢?”----再次齐唱<国歌>(随录音) 欣赏《歌唱祖国》 1.初听歌曲<<歌唱祖国>> --------你在什么时候或场合听过这首歌? 2.出示歌曲歌词,再次聆听<<歌唱祖国>>------你觉得歌曲的勤奋许是什么样的?你有什么感受?歌曲是几拍子的?歌曲用了哪些演唱形式? 3.歌曲分为几个段落? 4.再次聆听,随录音哼唱。 5.听后讨论回答.--------(德育渗透) 6.小结,下课.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欣赏,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新中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捍卫她,现在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繁荣、更昌盛、更富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1f55f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