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春风化雨,点石成金——浅说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特别重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大家的教学的共识,这一点没有错,因为所有的教学与训练等最后都得通过学生自己体会、感受、品味出来。但笔者认为现在的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中不因为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就此减轻了我们教师的负担,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却是提高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知水平以及教师的道德修养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教学的效果,在这其中我们不能不重视老师的“点”与“化”的作用,下面我就以《沁园春 雪》为例具体的说说我在这方面的思考。 如教《沁园春 雪》为例,因为是同题赛课,我参加评听,感受便更加深刻。在教学中各位老师都各显其能,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丰富的多媒体教学,生动优美的画面,纯正充满感情的朗读,以及老师详细地补充讲解,诗歌的知识、上阕记叙写景、下阕议论抒情,老师设计问题,师生讨论问题;老师从容不迫,学生对答如流,理解了诗文,体会了主旨。教学思路无懈可击,导入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小结,步步深入;教学语言也明白流畅,紧紧围绕课堂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枝不蔓,娓娓道来。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似乎很漠然被动,让我在听课过程中感到一种深深的遗憾,我认为课堂教学缺少一种“神”,那便是师者对文本思想精髓的真正领悟与对学生谜团感情的真正“点拨”与“感化”。在这过程中我真的感觉形象的画面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个体思维,详细的讲解永远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我们要把学生的主体发挥到实处,师者要真正起到点与化的效果,它才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学生的个体的同时不能忽略我们师者的那种“引领”“点化”的功夫哦。 就《沁园春 雪》来说,我们究竟要与学生学习什么探索什么,是上阕的记叙抒情还是下阕的议论抒情?不,不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引领我们的学生好好去感受这首词的开阔的意境,去体会词人的博大胸襟和发扬继承词人所表达的伟大的抱负。具体的说我认为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词人目视万里思接古今, 让人吟咏至今振奋人心动人心魄的原因首先在于这首词所表达出来的开阔的意境。北国的风雪、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还有古代的英雄人物,这是怎样气势宏大的场面啊,绝不是一般诗词所能表现的,也不是一般画面所能绘制的 ,更与那些“杨柳岸,晓风残月”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应引领学生好好体会、玩味、欣赏。思索诗人如何把景、物、人和谐的融为一体的,有时如何将眼前之景,想象之色,更豪迈之气聚在一起一气呵成的。在我们眼前所出现的如此一幅巨大的画卷,写实了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 其次是博大的胸襟。如果是上阕是“大景”的话,那么下阕便是作者的“大情”或“大志”吧,真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古代有为君主英雄,尽收笔端,客观褒贬,浑然天成,与这些英雄相比,“主国家沉浮”是今天的我、你、他,这怎能“小桥流水”式的诗人所能体会?只有雄视万物胸怀天下的伟人才有这样的气魄和胸襟呵。 再则是伟大的抱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多铿锵的声音,多昂扬的号角,多有力的引领,多英明的指示!这哪里是“今人胜古人”的颠簸不破的真理,更是强悍无比的力量啊!难怪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闻”此词而“丧胆”,它直射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光芒直到今天,仍鼓励着我们,号召着我们,让我们拥有不断的勇气与力量。因此我在心中深深地赞叹,伟人矣,毛泽东;豪放词者,《沁园春 雪》!它将像一道独特的风景,定格在我们脑中,升腾在我们心间! 有了上面的认识高度与指导思想,我们便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高屋见瓴,紧紧抓住这首词的魂“豪放”,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诗词,管中窥豹,以一当十。围绕此设计课堂教学,“点”僵硬的文字为学生闪烁的思想,“化”探索的流程为学生的丝丝情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可在有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中品味感悟开阔的意境;可以在了解作者背景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在联系实际生活中认识那伟大的抱负。并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一系列的词,学生会兴趣昂然,各得要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点拨汇于一点,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巧妙的点拨中感受这首词的意境美情感美以及那不可抑制的力量美,春风化雨,点石成金,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气质和灵魂,让他们“惊”心“动”魄,受益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cb3d52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