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这几天的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课程。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使其成为开展创造教育的一个最佳平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四个方面,相应的能力可以称为“信息能力”。这种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够有效地改进课程的教学,实现下面的目标: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不仅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而且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此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和铅笔或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无痕迹了。教育工作者不要把信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我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铅笔,而是课本身。 信息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 创新和改革无处不在。如何使我们的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 走在时代的前列,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与时俱进, 努力创新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以昂扬的斗志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ef521f55a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