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及点评

时间:2022-05-24 13:02: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

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第13.3节《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第一课时。本章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载体;为学习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等内容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提供很好的模式和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掌握“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并简单应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命题与证明和全等三角形等相关定义,熟悉了全等图形性质的前提下,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三条边分别相等、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础上,主要探索能否在上述六个条件中优化选择部分条件,简捷的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为此本节课构建了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即从“一个条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数量,从“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分别进行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加深理解“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最后是简单的应用。“边边边”不仅是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方法,为后续学习其他判定方法提供了探究思路,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边边边”判定方法。

本节课将按照“复习引入、分类探究、操作演示、归纳总结、初步运用”的过程展开,通过该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感悟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

1、通过引入、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感悟类比的思想方法,感受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称,会判断命题的真伪,掌握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的方法这一事实。

3、通过运用“SSS”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提高推理能力。 4、通过画图,折铁丝等数学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1




三、学生学情分析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

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积累了一些几何研究的经验。其中“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互逆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对于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思想方法,用几何思想贯穿教学,从而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这些经验。另外经过一年的师生相处,师生彼此相当熟悉,配合默契,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已然形成了一定的做法,对于一些固有的规则和要求学生也心里很明确,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几何的学习还处于初步阶段,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部分学生对于如何举反例有一定的困难;在应用“边边边”进行推理证明时,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还需要老师的示范。因此,教学难点是构建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思路、举反例的意识和方法。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全等三角形中重要内容之一。本节课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重组与加工,如:通过分析“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互逆关系入手,利用类比给学生提供了探究的起点;再如:将人教版中本节内容的例题作为本节课的练习,对于学生应用边边边进行证明提供了示范。整节课力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全等条件能减少吗?最少几个条件?”等问题串的设计,经过独立思考,学生自己画图展示有代表性的反例、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经过小组合作折铁丝和几何画板演示等操作、观察、归纳活动,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个基本事实。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在此过程中,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活动形式,会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课堂上学生的口答、画图展示、练习板演等能够及时反馈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实时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处理课堂“生成”。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提供适当的帮助,促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现在有两个三角形的纸片,大家观察,这两个三角形间有什么关系?





2、若已知ABC≌△DEF,会有什么结论?

∵△ABC≌△DEF 性质。 AB=DE A=D AC=DF B=E BC=EF C=F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我们寻求边等、角等 提供了新的思路。 3、类比我们研究平行线的经验,学习了 定义、性质后,该研究判定了。而平行线 的性质和判定是一对互逆命题,大家试着 猜一猜,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会不会也是一对互逆命题呢? 行线的学习, 问:请描述出全等三角形性质的逆命题。

AB=DE A=D AC=DF B=E 的互逆性 BC=EF C=F ∴△ABC≌△DEF 这是一个真命题吗?满足这六个条件的 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你能解释为什么 吗? 4、因此,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除了定 义外,还可以利用这六组条件,但这两种

方法都较为复杂,我们能否减少条件,尽量少的条件进行判定呢? 比如去一个角还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5、所以,可以用较少的条件进行判定,全等,感受条那最少需要几个条件呢?让我们带着这件可以简化。 个问题,走进今天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之 旅。

3

1、本环节一开始,教师先让两张三角形纸片重合,再将其错开,让学生能直观的体会到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避免机械性的死记硬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通过类比平行线的学习,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学生感知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顺序是定义、性质、判定,为后面学习四边形、圆等几何图形时打下基础。

3、板书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性质和判定的互逆关系,理解性质判定的书写顺序的变化,今后的理解、书写埋下伏笔。

4、通过擦去一个角但仍能判定全等,让学生感受到条件可以进行简化,那条件能否去的更多,至少需要几个条件便可以证明全等,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我们从最少的条件开始探究。 21)只满足一个元素对应相等,应分几种情况?

①只满足一条边对应相等

ABCDEFBC=EF其他条件不限,你画出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为了更清晰的看出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我们将相等的边重合在一起。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一副三角板)

所以,只确定一条边,可以画出无数个三角形,它的形状不定,所以只满足一条边对应相等,是不足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

这种方式叫做举反例,即满足条件,但却发现结论不成立。









②只满足一个角对应相等

类比上面的方法,和同桌一起探讨满足这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展示你们的做法。

画图:



综上所述,只满足一个条件,不足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2)一个条件不够,那就增加条件,满足两个条件又分几种情况?

①两边分别相等 ②两角分别相等 ③一边及一角分别相等

分三组进行讨论,小组展示。

4





学生在练习本中画出反例,并派代表在展台上展

1、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分类讨论的意识,清楚我们要探究的顺序和条件,为后续学习点明方向。

2、本环节教师教会学生举反例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举反例的意识.

3、教师教会学生将公共边、公共角重合画图,更好的去展示反例。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提前准备好的道具,围成三角形,看此三角形是否唯一。

反例:①教具:利用圆规,让学生观察,改变夹角,三角形不确定。 画图:画三角形的一边中线。







②教具:教师和学生的三角板。 画图:画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

③教具:保证两条边的夹角和其中一边不变,改变另一边的长度。 画图:



学生总结结论:只满足两个条件,也是不足以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一个或两个条件都不能确定一个三角形,那我们只能增加条件了,三个条件该如何探究?

①三条边分别相等 ②三个角分别相等

③一个角两条边分别相等 ④一条边两个角分别相等

这四种情况中,哪种一定不能证全等?请举出反例。

第二种的反例:教师和学生的三角板。

5



学生通过手边的道具和生活中的实例举出反例



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其感受到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条件对应相等时,不足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也通过学生展示,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 情况众多,今天我们先研究第一种。 2、拿出准备好的铁丝,和同学一起,将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5cm6 cm7 cm的三角形,把你做出的三角形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找同学上黑板演示。

教师教学生如何将两个三角形重合:将 ABC叠放在A1 B1C1上,使顶点B与顶点B1重合,边BC落在边B1C1上,点A与点A1在边BC的同侧,观察点C与点C1是否重合,BC与边B1C1是否重合,A与点A1是否重合

3由于工具的局限性,折出的三角形并不标准,误差较大,所以,我们采用几何画板的形式进行探究。

通过动手操作和动画演示,我们得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称:边边边,或SSS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操作,将折好的三角形上讲台展示

利用几何画板任意构造一个三角形,并利用该三角形三边再构造一个三角形,通过动画演示发现两个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

学生将规范

符号语言:在ABC A′B′C′ 的过程写到 AB=A′B′ 学案上 AC=A′C′ BC=B′C′ ∴△ABC≌△ABCSSS



注:对应点写在对应位置上



以后只要识别了三边对应相等,则可 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1利用折铁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由于工具的局限性,折出的三角形并不标准,所以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教学,体现了数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严谨性。 3在折铁丝的活动中,教师限定了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所以折出的三角形是特殊的,由此总结出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形成任意三角形再进行探究,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

4、在几何画板展示折三角形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三角形的边是通过旋转形成弧,顶点即为两条弧的交点,让学生体会到可以用画弧的方式寻求交点,为后面作图埋下伏笔。

6






1我们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发现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而当四边形中加入横梁形成两个三角形时,再拽动顶点,图形的形状不再发生变化,三角形的这一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所以三角形的三边一旦确定,形状大小就不变了,这样的三角形是唯一的,所以全等的本质是唯一性。

2、之前我们曾用过本节课的知识解决过问题,那就是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还记得作图过程吗?

做法:1)以点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 于点CD

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 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3以点C′为圆心CD 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 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

4)过点D′画射线O′B′,则 A′O′B′=AOB

你能解释每一步的作图依据吗?

作图原理:利用边边边构造了一对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了两个相等的角。

3、大家观察

问题1OCD是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问题2:两个三角形中哪条边和OC长度相等?

问题3OCDO′C′D′全等时,OC对应边可以是O′D′吗?



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

学生回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过程,解释每一步的作图依据,并通过证全等得出角等。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证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只需找到腰和底对应相等。

所以,证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时,只需要找 到腰和底对应相等即可。

7





1、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采用了几何画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一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即全等的本质是唯一性。

2、学以致用,给以前所学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一个合理的解释,及时巩固知识,让学生体会判定的应用。








4练习:如图, △ABC是一个钢架,AB=AC,AD 是连接A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B=C



学生自己在评,纠正格式

教师引导思路:想证两个三角形全等,中的错误。 需找到三组相等的边。

题目中已给的AB=AC是以符号的形式 给出,可作为证全等的直接依据。

AD=AD是图形中的隐含条件,这条边叫 做公共边,也可直接作为证全等的依据。

而最后一个条件,是题目中以文字形式 给出的,DBC中点,应将其转化为符号 语言再进行使用。 过程:证明:



DBC中点

储备条件

BD=CD

教师引导学



ABD和△ACD AB=AC已知 题目, 并规范

AD=AD公共边 BD=CD已证 过程。 ∴△ABC≌△ACDSSS

追问:1B和∠C相等吗?为什么?

2)你还能找到图形中相等的角吗? 3ADBC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总结:在图形中,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为进一步寻求边等、角等、线段间特殊位置关系等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①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②在学习中应用了哪些重要的思想方法? 结,并在班上③你对本节课还有哪些收获? 交流





1、该习题为人教版例题,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弥补了冀教版教材例题不足的缺陷。

2、练习题教师放手给学生,学生互评,纠正格式中的错误,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将判定条件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结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严谨的推理过程。



让学生回顾知识形成体系,有利于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下节课的继续探究做了铺垫。

8










9

1)必做题: 课后练习A组题 2)选做题: 课后练习B组题

学生课下完

作业分层布置,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旨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发展。




冀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3章《全等三角形》

---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点评稿 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任洁

本节课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1.教学设计合理,教学实施有效

本单元从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到判定,体现了几何图形研究的方法和顺序。本课作为判定第一课时体现了方法的引领。从引入环节回忆平行线学习顺序,到小结环节的学生思维发散,说明本课是在单元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体现了整体性和连贯性。

2.教学关键问题处理和教学策略运用恰当

学生通过画图举反例、用铁丝折三角形等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归纳判定方法后,通过练习等应用,无论是判断还是证明,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策略方面,设计了科学合理的问题作为探究的载体,如: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可以简化吗?②条件可以简化成什么?③方法归纳。通过有效的问题串设计,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教师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如举反例的过程中,教师有意选了一个和多数同学不同的画法进行展示,还有学生用圆规进行的反例说明,都很好地反映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



1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77ac22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