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村庄的政治》读书报告

时间:2023-04-14 14:23: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亲缘网络与“无政治”的村庄——《记述村庄的政治》读书报告

摘要 关键字

在写论文之前,读相关的书目是必不可少的,即可以了解当前所选领域的研究成果,免论文方向重复和无创新点,又可以通过阅读大家的相关文章,从中找到启发,找到方向。胥老师给我推荐了一本吴毅写的小册子——《记述村庄的政治》,之所以称之为小册子,并不是因为它字数或篇章少,原因有两点,一点是本书作者吴毅在序言中就这样称呼,二是因为作者所写文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论文,而是通过随笔的方式来探讨其所看到和理解的农村社会学姑且不用社会科学的严谨性对之进行评价,单就其灵活的文风与深刻的内容,这本书也是值得看的,而也正是由于本书篇章过多,内容过多,笔者不可能通过一两篇报告就能叙述完,因此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几篇读书报告来叙述对这本书阅读之后的收获及感想。

同样,笔者将本书报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阐述文中作者观点及笔者所思所想,第二部分阐述对比这些论文的启发。不再赘述。 一亲缘网络中的“无政治”的政治

当下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即当期农村是否仍存在宗族记忆,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其道理的:一,文革破四旧将传统意义上的宗族族谱、祠堂等宗族外在符号进行了彻底破坏,传统意义上的宗族仪式也遭到攻击与毁灭,仪式与符号所具有的凝聚强化功能消失;二、长期发展变迁的社会及近代文化、城市化,对农村村民思想的冲击与替换是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要写的关于农村家族与基层政治的关系是有其根本的意义的。

费孝通先生曾说过,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是建立在“近”“亲”的基础上。所谓近,即圈子封闭,活动范围狭小,形成一个面对面的人际交往结构;所谓亲即村落中人多为各种亲缘关系网络,形成一种普遍化的亲缘秩序。1

一个社会群体增加其凝聚力的方式有很多,有群体文化塑造与认同,群体仪式,还有就是外在威胁。当前农村社会的宗族意识确实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农村社会关系网不再是费老所说的“像石头投入河中产生波纹”的差序格局那么简单单纯,因为当前农村村民的社会关系网在距离这方面已经不再重要,由于社会成员的工作和生活不再以种田为主要内容,那么传统意义上的互帮互助与“远亲不如近邻”的社会关系也不再具有深刻意义,相反有时候,处在远方的朋友甚至比同在一个村庄的亲戚更能在工作生活上帮助自己,于是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连带与成片式转变成小同心圆与跳跃式的点分布。宗族意识与宗族原有功能受到削弱。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农村社会不再具有宗族意识,宗族在受到外在威胁时,仍能聚集族人,抵御危险。农村基层选举就可作为范例。由于农村选举涉及到村民所认识到或被建构的政治方面,也涉及到农村自身的利益,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乡村。因此,选举被看做一桩大事,而在宗族内部进行讨论。在这一点上,无论朋友有多少,由于选举只能在本村中产生,那么朋友也帮不上太大忙。于是宗族内部便搁置前嫌,求同存异,共同商讨应对方案,这时乡村中的宗族就很明显地分为几大派,而力量博弈也同时在宗族之间进行。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农村宗族意识与表现形式虽不如之前表现那么明显与强烈,但他仍然存在,而且由于其功能的必要性,它也将继续存在。

政治对于农村及其成员来说,也许是被建构起来的,因为乡土中国不需要政治,政治法律不代表秩序,乡土社会的秩序是由宗族与文化建构起来的,政治和法律只能是一个注脚,没有其实在意义,政治与法律的名存实亡,名实分离在乡土社会表现尤为明显,但是,有一朝政治能为自己带来利益,就与自己有了关系,农民也就会参与进去,虽然平时农民基本不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来,但由于基层选举关系宗族与自身利益,因此在选举时农民也会

1

吴毅.记述村庄的政治.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9.9


格外积极。“无政治”的乡村便产生了政治氛围。

二启发

本书作者认为乡村中缺少家族记忆与宗族意识,而笔者认为其存在,只不过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于是笔者就应在论文写作中将这点质疑写入论文中以解决,并进而推出宗族在受到威胁与利益面前仍会凝聚成团的观点,

费老差序格局仍然存在,但其表现形式不再像水波那样单纯,之后在阅读与思考中应对这方面进行思考与解答,当前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网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互动形式又是什么样的。问题待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91a5c54028915f804dc2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