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的一篇提纲式的笔记,在他生前并未被发表过。后来,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将其发表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虽然只有非常简短的十一条,寥寥1400多字,但是其丰富的深意可谓开启了马克思哲学的新纪元。我主要想在这里探讨《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一下的论述都简称为《提纲》)中关于实践的观点和人的本质两个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实践的观点是整个《提纲》的理论核心,也是新旧唯物主义在本质上的区别。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一点中即提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首先,他对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进行了直接而又犀利地批判,并且引入了实践这一观点。人的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是一种客观的活动,不能与人这个实践的主体脱离关系。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不仅是主观思考的主体,更是实践活动的客观主体。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把人的活动的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也就是忽略或误解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现实理论逻辑相悖,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费尔巴哈的理论过度地强调了感性的作用却排斥了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这也许是其错误理论的根源。脱离了现实的理论在历史发展中必然会被不断纠正,这也是在历史上从旧唯物主义发展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因之一。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观具有局限性,导致了他用非历史的观点去观察外部世界并强加上自己的理论。费尔巴哈只把“理论的活动看成人真正的活动”,“把感性不看做是时间的,人的感性活动”,错误地运用自己的世界观来认知外部事物,导致了其哲学的缺憾。在马克思哲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文中提到的“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费尔巴哈的观点中感性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显然与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实际不符。通过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马克思哲学进一步得到深化;通过建立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在中国也有比较长远的影响。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他又在《实践论》中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些理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文革期间,“四人帮”大肆鼓吹各种唯心论,反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大浩劫。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的文章,随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纷纷转载,对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得到了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众多的先进人物的支持和推广,随后在全国引发了一次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这次事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大繁荣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由此看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 在《提纲》中提到“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认为“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虽然这样的界定没有明显的错误,但是由于缺少了社会实践这一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阐明人的本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人的本质是宗教哲学中抽象的人,指考虑到了人的孤立的存在而忽略了其所处的环境。因此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费尔巴哈“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对人的认识还局限于感性直观的自然主义水平,没有渗透到本质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针见血而又概括精炼地阐明了人的本质。所谓的关系包括了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两种。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在劳动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在这样的社会实践中,不是彼此孤立、分割的,而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正是这样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了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是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的,这就需要我们用统一的系统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另一方面,各种社会关系在统一结合的过程中并不是并列平等的,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社会关系可以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和影响。而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一部分。人类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等级划分和社会结构,比如: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8bb5d7efad6195f312ba6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