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徐悲鸿的骏马画中以马尾和鬃毛最为精彩,也最容易看出问题,如果马尾和鬃毛画得笔飞墨舞,质感、运动感极强烈,笔法生动简练。 《骏马图》配置在有金色装饰的栗红色画框中,画面高84厘米、宽58厘米。画上的骏马昂首嘶鸣,鬃毛飞扬,口露利齿,作奋蹄企足状。此画的笔力刚健,用笔简练,姿态生动,气势非凡,是当年徐悲鸿画作中的精品。此画作于1942年,当时日军占领了大片的中国土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徐悲鸿以画骏马寄托救国的豪情,曾引用杜甫诗句:“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用来题写在《骏马图》上,显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精神。 《飞马图》是绘一骏马急驰飞奔的情景。徐悲鸿画马注重写生,特点鲜明,常在马的头部留一道空白,或者施一笔白粉,表现出头部的高光,以增强立体感和质感,马的颈部和腹部弧线粗重,表现肌肉的力度,而鬓毛和马尾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表现出马奔跑时鬓毛飞扬的潇洒。而徐悲鸿晚年绘马技术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此幅图中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准确,笔墨淋漓洒脱,展示出徐悲鸿深厚的线描功力。马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笔墨深浅变化和层次中,表现西画所强调的明暗关系,体现徐悲鸿一贯主张的“西为中用”,“中西结合”的艺术思想。徐悲鸿的飞马给当时的中国画坛带来了有力、刚劲的气息。 《奔马图》,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一九四一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八骏图》中的马的品种分别为: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按照我国古代对最好的马‘八骏’的称呼,分别取名为:一、绝地,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二、翻羽,可以跑得比飞鸟还快;三、奔菁,夜行万里;四、超影,可以追着太阳飞奔;五、逾辉,马毛的色彩灿烂无比,光芒四射;六、超光,一个马身十个影子;七、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腾雾,驾着云雾而飞奔;八、挟翼,身上长有翅膀,像大鹏一样展翅翱翔九万里。 《八骏图》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八骏图上,八匹英姿勃勃的骏马飞奔向前,姿态各异,匹匹高大雄健、精神焕发。其中的一匹最具特色,它后腿蹬地,前蹄腾空而起,鬓毛迎风飘动,昂首扬尾,自由奔放。 《八骏图》是徐悲鸿送给陈纳德将军的一幅巨作。那时陈纳德将军正从战场上凯旋归来,画上那昂首奋蹄的八匹骏马,映照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骏马奔腾似潮涌,一日千里独行空。驰骋疆场唯我狂,遨游神州立战功”。奔腾的骏马,显现的是气度,释放的力量,超越的是灵魂。徐悲鸿的《八骏图》体现的是飞扬的志气,中华的灵魂。 徐悲鸿的马反映了他的追求,是他的又一个创造。他的马给我们带到了一个写实主义的理想王国,实现了300年前金冬心所憧憬的“昔年曾蹑五云端,不与人骑更好看”的境界。 赏析: ① 悲鸿所画的奔马,奔腾驰骋,桀骜不凡,自由奔放,欢快振奋,观之令 人惊心动魄,在写实之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 画家不仅把骏马作为自己绘画的象征,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自由 和激情的赞美和讴歌。 ③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f91ff03ddccda38366baf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