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电子课本]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二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2-03-04 18:22:5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高中学习方法其实很简单,但是这个方法要一直保持下去,才能在最终考试时看到成效,如果对某一科目感兴趣或者有天赋异禀,那么学习成绩会有明显提高,若是学习动力比较足或是受到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或刺激,分数也会大幅度上涨。©文档大全网高三频道为你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助你一臂之力!

【篇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经法国启蒙思想家改造,成为美国资产阶级政体的理论依据的思想是对下列哪一理论的继承发展()

  A.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

  B.洛克的“分权制衡”

  C.卢梭的“主权在民”

  D.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解析:美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这一理论(原则)继承的是洛克的“分权制衡”学说。

  答案:B

  2.在斯宾诺莎、洛克和卢梭的民主思想中,其共同的思想倾向有()

  ①天赋人权思想②社会契约论思想③分权制衡思想④主权在民思想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归纳能力。斯宾诺莎和卢梭的政治思想不包括分权制衡思想;主权在民思想只是卢梭的思想。故选A项。

  答案:A

  3.17世纪中叶,英国思想家哈林顿说:“正像一个人到了一定的时候必然会死亡一样,君主专制政体到了一定的时候,也必然会崩溃。”这种观点根源于英国()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产生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宗教迫害的加剧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成长出现的。再由题干中的“根源”二字,可断定选A项。

  答案:A

  4.“君主应为其人民服务”是启蒙运动时期富有代表性的口号之一。下列对该口号理解最贴切的是()

  A.分权思想

  B.自然权利说

  C.社会契约论

  D.理性主义

  答案:C

  5.右图是英国女王出巡照片。关于英国女王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她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②她是国家的人格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③作为英联邦元首,她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④她掌握着议会,是英国权力的中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含义。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保留国君,但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英联邦元首,并不拥有立法大权,行政权也被剥夺,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①②③的表述都是正确的。④与史实不符,故选B项。

  答案:B

  6.一般认为,英国在16、17世纪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人民精神面貌以及价值标准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其中的政治制度是指()

  A.斯图亚特王朝前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B.“光荣革命”前夕实行的政治制度

  C.由《权利法案》所确立的政治制度

  D.议会选举改革之后完善的政治制度

  解析:英国在17世纪所确立起来的,并对英国工业革命产生积极影响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该制度建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答案:C

  7.在美国,揭开了黑人民权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西进运动

  B.《西北条例》颁布

  C.美国内战

  D.“公共汽车罢乘”事件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罢乘”事件揭开了黑人民权运动的序幕。故D项正确。

  答案:D

  8.189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从材料中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变法缺乏理论基础

  B.变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变法鼓舞了清军士气

  D.维新派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

  解析:由题干材料可知,康有为对变法想得过于简单,认为“若诏旨一下……民心知戴”。因此,他没有认识到变法的复杂性,对变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

  答案:D

  9.我们说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主张()

  A.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

  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C.改变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解析: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属于孙中山民权思想与维新派民权思想的相同点,不符合“进一步发展”的限制条件。

  答案:B

  10.1941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选举边区18名政府委员时,共产党有7人,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某班同学对他们退出的原因进行了以下推断,其中最准确的解释应是()

  A.共产党人高风亮节

  B.共产党人抵制高官厚禄的诱惑

  C.中国共产党善于发现和重用其他人才

  D.退出是为了贯彻“三三制”原则

  解析:从1941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各解放区按照“三三制”原则改选或新建政权机构,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1.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1940—1947年“民主”出现频率

  A.抗战胜利后,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决议

  D.全国规模的内战爆发,和平民主的呼声高涨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2题18分,13题19分,14题19分,共56分)

  12.阅读材料:

  材料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1)有追求自由、民主的传统;受启蒙思想影响;通过典型案例打破“因言获罪”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载入宪法。

  (2)是实施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能对政府进行舆论监督,促使政府公开和透明。

  13.(2014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

  材料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及有关于宪法范围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9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相关问题。第(1)问对比材料中1908年和1910年的内容即可得出预备立宪的期限和内容都有所变化,而且1910年增设内阁。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这是革命形势发展和立宪派要求的结果,清政府也想借此化解危机。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革命已成为大势所趋;从材料中“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可知,清政府不是真的想实行立宪,只是借此维护统治;皇族内阁的出现则使立宪派对清政府更加失望,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参考答案:(1)区别:预备立宪期限缩短;调整预备立宪内容,增加设立内阁。

  原因: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部分官员的推动;清政府意图化解统治危机。

  (2)革命成为大势所趋;清廷借立宪维护统治;立宪派大失所望。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

  ——严复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卢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材料原文)(12分)

  材料二卢氏(卢梭)之言,药也;伯氏(卢梭学说反对者)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梁启超(1903年)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7分)

  参考答案:(1)主要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

  (2)理解: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篇二】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从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到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说明了()

  A.重视人权

  B.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

  C.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西方君主权力上升的潮流相违背

  D.没有顺应民族国家形成的潮流

  解析:A、C、D三项的叙述都与史实相反。阿奎那的“君权神圣”认为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的政体;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说甚至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主张推行极端专制的君主统治,所以B项符合题干表述。

  答案:B

  2.(原创)斯宾诺莎说:“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人越自由,便越自觉地遵守他的国家的法令。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和自由。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有()

  ①思想自由,行动守法②自由、平等和生命安全是人不可侵犯的权利③社会契约

  A.①③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

  解析:③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C

  3.洛克认为,政府统治起源于遥远的古代,人们共同决定工作,建立市民社会,指定统治者来保护和提高他们的共同利益。个人将自己的政治权力交给他们的统治者,但保留个人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统治者都要被废黜。下列对洛克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①表达了废黜王权的要求②体现了“契约政府”理论③体现了“人民主权”④包含了“法治”理念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理解材料观点的能力。材料体现了人们通过契约的方式设立统治者的目的是保护个人的权力,但统治者如果违背或侵害个人利益将遭到废黜。①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带①的选项。答案为D项。

  答案:D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1688年,其间经历了议会斗争阶段、内战时期、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统治时期、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光荣革命”等,过程曲折反复,其决定性因素是()

  A.封建势力异常强大

  B.新生事物产生、发展的规律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D.资产阶级上层掌握政权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史实的理解分析能力。经济基础决定斗争过程中的状况。当时英国处于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难以抵抗强大的封建势力。

  答案:C

  5.通过民主运动的推动和传播,民主理论变成法律,是近代民主化的一般历程。以法律文献形式体现民主思想的积极意义不包括()

  A.认可和保留民主运动成果

  B.为实现民主提供法律保障

  C.实现民主思想理论制度化

  D.完全实现民主理论的设想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民主运动的推动和传播,民主理论变成法律,是近代民主化的一般历程。以法律文献形式体现民主思想的积极意义不包括完全实现民主理论的设想。所以选D项。

  答案:D

  6.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

  A.人文主义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D.三权分立学说

  答案:C

  7.提到《人权宣言》,人们想到的自然是法国由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然而,马克思曾誉称北美《独立宣言》为世界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对两个宣言的表述正确的是()

  A.《独立宣言》仅确认了人民主权原则而没有确认基本人权

  B.《独立宣言》的基本宗旨在于阐明北美独立的正当合理性

  C.《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体现了摧毁君主立宪制的要求

  D.《独立宣言》仿《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风格宣示了新原则

  解析:《独立宣言》确认了基本人权和人民主权两项宪法原则,A项不正确;《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C项不正确;《独立宣言》于1776年通过,《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颁布于1789年,D项也不正确。

  答案:B

  8.下图是1866年9月在日内瓦拍摄的参加第一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们。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一国际活动的是()

  A.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

  B.积极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

  C.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D.组织各国工人建立政权

  解析:结合第一国际斗争的史实,我们可以知道,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领导英国工人参加选举改革运动,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组织各国工人支持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答案:D

  9.宋教仁在1907和1908年的笔记中说:“同盟会自成立以来,会员多疑心疑德,余久厌之。”“盖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孙逸仙那样的野心家做领导人,中国革命要达目的,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的。”这段史料最能说明()

  A.宋教仁与孙中山的矛盾不可调和

  B.同盟会内部分歧,组织涣散严重

  C.孙中山的专断作风为革命带来隐患

  D.同盟会内部对孙中山的领导地位不认可

  答案:B

  10.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国民党的统治

  D.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解析:题干指的是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事件,当时抗日战争刚取得胜利,人民都期待和平、追求民主,希望创建新中国。

  答案:A

  11.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①*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孙中山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其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二、非选择题(12题22分,13题16分,14题18分,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一个自由的国家每人都可以自由思想,自由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不可割让的天赋权利,都是自己思想的主人,因此,如果强迫有不同思想的人只能按照*的命令说话,就必然造成可悲的结果。没有人把他的天赋之权绝对转付予人,以致对事物再不能表示意见,他只把天赋之权按大多数人的意志交付某个机构,这个机构将能确保大多数人的自然权不受侵犯。在所有政体中,民主政体是最自然、与个人自由最结合的政体。

  ——摘编自斯宾诺莎

  《神学政治论》(1670年)

  材料二总之,共和国体即在欧美诸邦,亦成于不得已,必因无地求君,乃行此制,而行之亦乱弱其常……至于中国,地大民众,尤所不宜,现在一线生机,存于复辟,然其事又极危险,使此失败,后来只有内讧瓜分,为必至之结果。

  ——《严复年谱》

  材料三吾以为开明专制者,绝非新经破坏后所能行也。惟中央政府以固有之权力,循序渐进以实行之,其庶可致。若新经破坏后,则欲专制者,势不可不假强大之武力,以拥护其未定之地位,故舍立君主以外,实无可以得之之理由。

  ——梁启超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斯宾诺莎的思想主张。(12分)

  (2)概括材料三中梁启超的主张及其依据,并分析其与材料二中严复主张的共同之处。(10分)

  参考答案:(1)思想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民主政体是(理想)政体。

  (2)希望以渐进的方式形成开明专制的局面。依据:“新经破坏后”易形成武人专制的局面。共同之处:二者均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3.(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

  材料右图为若拉•德•贝特莱的画作《革命的寓意》。画面顶部是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肖像,此外还有许多历史象征和革命符号(注:图中文字为引者标注)。此画完成于1794年,正值法国*最激进的时期。

  请回答:

  (1)法国*时期,哪些重要文献体现了画中所标注符号蕴含的革命精神?(6分)

  (2)结合时代背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伏尔泰还是卢梭,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的启蒙思想及其影响。由材料画作《革命的寓意》中的“自由树”“自由帽”“倡导平等的三角碑”等象征符号可看出此画倡导“自由平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第(1)问中的“文献”应包括《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等文献。第(2)问结合材料中“1794年”的信息,可判断此时正处于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其推行“革命恐怖主义”政策,进而再结合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可判断画中的启蒙思想家是卢梭。

  参考答案:(1)《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或《1793年宪法》。

  (2)卢梭。1794年正值法国*中最激进的雅各宾派专政时期,雅各宾派实行的是革命恐怖主义。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论”,适应了雅各宾派专政的现实需要。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思想主张相似的主要原因。(6分)

  参考答案:(1)相同:宪法(或法律)与公民权(或公民自由)是不可分割的;突出强调法治。

  不同:梁启超:强调宪法与民权相互保障;孟德斯鸠:法律限定公民与政体的自由程度。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封建腐朽势力阻碍社会进步。

岳麓版高三历史选修二试题及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ee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