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中级-2019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一章

副标题:2019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一章

时间:2024-11-13 13:15: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出版专业资格# 导语】向着顺利通过考试的目标,迈步向前,必然会成功拿到证书。©文档大全网整理了“2019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一章”,针对知识点做深入解析,让大家每天进步一点点,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文档大全网!




  §1.1出版活动

  一、“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

  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

  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3.意识形态属性

  4.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出版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社会的政治状况主导着出版活动的方向。主导作用体现在:

  ⑴通过对出版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的影响来引导出版活动;

  ⑵运用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手段规制和引导出版活动。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⑴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⑵精神生产所需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3.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发现先进科技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使它们尽快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2)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素养和技术能力。

  (3)许多科技读物在提高人们的科技素养,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增进文化积累。

  (2)推进文化创新。(不仅是出版单位重要的生存、发展条件,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

  (3)促进文化交流。

  §1.2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 东思想、邓 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1.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为):

  ⑴为人民服务,实质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⑵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在本世纪头20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出版工作的主题。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就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双百双用)

  3.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4.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双效)

  5.坚持质量第一

  (记忆方法:双为双效、双百双用、质量、多样)

  【主旋律】:从精神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践层面上来讲,最根本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

  三、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具体任务包括: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3.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4.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5.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分为: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满足基本的,主要通过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全面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来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满足多样化需求,主要靠市场来满足。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

  【核心价值体系】:宣传马列毛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民族、时代特色。

  §1.3出版物:已经出版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成果。

  一、出版物的要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具有一定量的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出版物的种类:

  (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的分类

  有六大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其中,图书、报纸和期刊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最早出现的出版物是图书,然后是报纸、期刊。

  (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

  (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按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分为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按内容的表现形式划分,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的特殊性

  1.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两重性,是出版物最重要的特殊性。

  2.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有正面和负面社会效用。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3.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不同甚至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4出版资源

  一、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人才资源由出版者队伍、作者队伍等构成。

  信息资源由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全社会的文化积累、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品牌信息以及市场的文化需求信息等构成。

  物质资源由生产各种出版物所需的各种物质材料以及各种有形资产构成。

  二、出版资源的特点: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人才资源的特点:

  1.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既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不但要求人才个体具有一专多能和善于开拓创新的业务能力,还特别强调人才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合理性。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不仅是它的产品,而且常常也是它进行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是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再生型资源】

  要防止因无序开发而造成的信息泛滥和污染。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6种

  1.紧跟社会的发展:广泛采集各类信息,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及时把握社会发展的进步动态,提出新的出版物选题。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对已有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可使分散的信息变为集中地信息,使单一的变为综合的信息,使只有个体效应的变为有整体效应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

  3.及时更新已有成果:将各种精神文化新成果和已有出版物中的精神文化成果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出版物。

  4.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关注国外出版物市场,积极开展著作权贸易,努力把自己的市场扩展到国外,同时又不断从海外引进优秀出版物品种。

  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要注意的问题:5个

  1.着力于深度开发2.重视调查研究3.强化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5.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三)信息资源的维护:4项

  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2.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

  3.实现专业化管理4.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

  §1.5我国出版业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5个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出版业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要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充分发挥自己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它与现代化建设全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安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从业人员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要按照价值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流通,参与市场竞争,还要善于在市场竞争中把产业做大、做强,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组合。

  3.富有文化创意价值:一方面,出版业通过自己的劳动,向社会传播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是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决定着出版业发展的内容资源,从而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水平。

  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信息技术是推动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出版业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迅速转化为出版生产力。我国出版业实现了以“光与电”取代“铅与火”的技术革命,并在数字化的道路上不断取得光辉成就。

  5.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对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由国家重点扶持;其他出版单位逐步转为企业体制。国家将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发展公益性出版事业;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发展经营性出版产业。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各承担哪些任务?

  1.出版单位:是从事出版活动的机构,包括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期刊社和互联网出版单位。

  2.制作单位:设立出版物制作单位,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报请审批或备案的手续。

  3.印刷复制单位:我国对印刷复制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4.发行单位:我国对发行单位的设立实行许可制度。

  5.出版专业教育单位

  6.科研单位。

  出版业的现状:①书业和报业规模较大;②期刊业、音像制品与电子出版业规模较小;③数字出版业起步晚,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

  二、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6个

  1.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构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2.推动经营性出版单位转制,重塑市场主体;

  3.推进联合重组,加快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①鼓励和支持拥有多家出版单位的地方、中央部门和单位整合出版资源,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②鼓励和支持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原则,跨地区、跨部门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③鼓励和支持中央部门和单位的在财经、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领域组建专业性出版传媒集团公司;

  ④鼓励和支持中央、地方国有出版企业和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进行联合重组;

  ⑤鼓励和支持国有资本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参与出版传媒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4.引导非公有制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确保导向正确、国有资本居主导地位,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合作);

  5.加快推进现代出版市场体系建设:

  ①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②实现以资本扩张带动业务扩张、规模和效益扩张;

  ③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诚信体系。

  6.扩大对外交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出版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5个

  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出版业态;

  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业态;

  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发展印刷复制业:推动发展快速、按需、高效、个性化数字印刷;推动印刷产业从单纯加工服务型向以提高信息增值的现代服务型转变。

  5.发展出版流通业:跨地区连锁经营、信息化管理和现代物流。

  三、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

  (一)台湾地区出版业:

  1.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2.状况:有1万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4万多种;报社2000多家,期刊社5000多家,有流通的期刊社2000多家,经常销售的期刊600多种。发行量较大的期刊以时事、娱乐、生活时尚、外语、教育、财经类为主。

  3.分布:出版机构多数为民营,主要集中在北部。大台北地区。

  4.发行:图书批发公司称中盘商。连锁书业发达。

  5.书展:1987年,台北国际书展。自1998年起,每年举办一届。1、2月份。

  (二)香港出版业: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1.状况:有500多家图书出版社,年出版图书1万多种。香港既是一个中文出版物市场,也是一个英文出版物市场。是报刊出版较多的地区。报纸有50多种,期刊有700多种。

  2.发行:不仅经营本地出版物,还从事进口业务。各类书店、书摊近千家,以销售中文且成规模的有50多家书店。“二楼书店”创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具文化特色。连锁书店越来越多,“二楼”被挤压。

  3.香港书展:每年一次,7月。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

  4.印刷: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印刷中心之一。

  (三)澳门出版业:

  1.报业较为突出,图书、期刊发展水平较低。

  2.包括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主办的三种性质的出版机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

  3.图书出版社约150家,年出版图书数百种。

  §1.6主要发达国家出版业概况

  一、美国出版业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

  两个较大的发展时期:一是南北战争以后,一是二次大战以后。

  出版中心是纽约、波士顿和费城。是全球规模的出版业和出版市场。2009年达到501亿的规模,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1%。

  图书出版是它的门类。

  全美约有6万家出版机构。

  图书发行中间环节包括:出版社的发行公司、发行代理商、独立销售代表、批发商和馆配商。批发商为独立书店、连锁书店和图书馆充当一站式购书中心的角色。

  图书零售环节包括:连锁书店、独立书店、库存书经销商、专门商店以及附设于药店、超市和购物中心的售书处。

  电子阅读器是美国出版市场的新宠,电子书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1%。

  二、英国出版业

  始于15世纪70年代,以1476年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开设第一家印刷所为标志。到19世纪,形成一个鲜明特色:图书出口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出版大国和强国之一。图书为门类。

  全国有5万多家出版社,90%为中小型出版社。大型出版社主要为跨国传媒公司。小型出版社和行业巨头两极分化严重。

  发行体系涵盖:发行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零售终端:连锁店、独立书店、超市、图书俱乐部、网络书店等。1997年废除《净价书协议》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对外资进入英国出版业没有限制。是少数几个对印刷出版物免征增值税的国家之一,但电子和音像制品需缴纳17.5%的增值税。

  三、法国出版业

  全国有3600家出版机构。中心在巴黎和里昂。

  1982年起,全国实行统一书价制。图书是门类。

  发行:分直接和间接销售。直接销售是出版商以公开价销售给经纪人、消费者、团体、政府部门,或以非公开价销售给图书俱乐部和零售商(包括书商、超市、百货商店)。间接销售是以非公开价,通过代理商、发行商、批发商中转后销售给零售商。1971年,明确代理商和发行商的职责。代理商起图书供应代表作用。图书零售主要通过书店、书亭、图书俱乐部、邮购公司和送书商。期刊发行主要依靠报刊代理公司。

  对出版活动起一定指导作用。政府设有“图书文化基金”,用于促进图书出口和资助翻译法国图书事业。对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征收7%、4%和33.33%的增值税。对出口书刊免征增值税,对进口征收7%进口税,进口音像制品征收3—5.4%。数字出版还很有限。

  四、德国出版业

  15世纪四五十年代,约翰·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1650年开始,莱比锡成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成为最重要的出版基地。1913年,德国出版图书3万种,居世界第一。1990年,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德国对图书出版实行扶持政策。税率7%。实行统一定价制度,《统一定价法》2002年10月1日生效。法规规定:严格按照定价,擅自打折除以高额罚金;上市10个月后才可打折,且必须公告;俱乐部版不受打折限制,但只针对会员且在新书销售4个月后,且设计必须与出版社版区别。中小型独立书店有生存空间。零售业现代化程度极高。

  发行:出版社→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中间商类型:订单中心、出版社配送代理和综合性中间商(即图书即时供货商)。

  电子书市场发展落后于英美。

  五、日本出版业

  17世纪中期,日本民间出版业形成。主要集中在京都、大阪和江户。1890年前后,日本年出书种数仅次于德国。1936年,实行“出版统制”

  报纸出版是日本出版业的出版门类。期刊(尤其是漫画期刊和周刊)第二,第三为图书出版。中大型出版商同时出版图书和报刊。出版企业80%位于东京。

  发行:70余家出版物批发商,出版商和书店都依赖批发商。1.5万家零售书店,分布在火车站到购物中心的各个地区。网络书店正日益扩展。

  §1.7出版学概述

  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为出版活动提供理论指导。是行业之学、领域之学,属于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性。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是出版学研究的三个重要范畴。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出版活动的性质及其特点:

  1.决定了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既是文化产品又是文化商品的属性;

  2.决定了出版业既是文化事业又是文化产业的属性;

  3.决定了编辑、复制和发行活动之间分工合作的相互关系;

  4.决定了编辑、作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三、学科内容:7项

  (一)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出版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关系,即其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出版活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后者对前者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重点是明确出版活动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阐述其在整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规律性。

  (二)出版物

  出版物是出版活动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及其相互关系

  (三)出版业:出版业是出版学研究的主体。

  1.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出版业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体制机制运转,形成既与其他行业具有共性,又有自身特点的体制机制。

  3.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出版业的结构:内部结构、地区布局结构以及产业集中度等市场结构。其中,内部结构中的的编辑、复制、发行这三大行业结构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出版学重点研究这三方面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一般性的发展规律。

  (四)出版物市场:对出版物市场的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研究重点在于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出版物市场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等。

  (五)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重点研究出版人才队伍在人才结构和知识、技能更新上的特殊要求,揭示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机制的对立统一关系。

  (六)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出版学仅仅研究出版宏观管理,重点是政府如何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出版业的发展。有关出版单位经营管理的研究是出版企业管理学的任务。

  (七)中外出版历史:认真研究中外出版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并进行中外历史经验的比较研究,是出版学的重要内容。

  四、出版学的相关学科: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五、中外出版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概况

  (一)中国的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

  有关古籍整理、图书管理、版本校勘的古籍:汉代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南宋郑樵的《校雠略》;“艺文志”、“经籍志”,是古代书目与图书出版的历史资料;清代章学诚的《校雠通义》、纪昀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出版学研究资料。

  最早使用“出版学”这个词的中国人是【杨家骆】。(1931年《图书年鉴》)

  正式提出出版活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来建设,是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研讨会上提出。

  (二)外国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英)约翰·弥尔顿1644年发表《论出版自由》,对出版业产生深远影响。

  (英)斯坦利·昂温《出版实况》(“出版圣经”,被日本改名为《出版概论》,1926年出版)

  (美)小赫伯特S·贝利著《图书出版的艺术科学》,在美国较有影响。

  1969年,日、韩出版学会成立。

  六、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1、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正确发挥出版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使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够在持续、正规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3、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自觉的在出版业这个大学校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才有可能在出版工作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精湛造诣的学者专家。

2019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基础知识精讲:第一章.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fL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