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独笛,佤族竖吹乐器。佤语称“瓦格洛”、“蔚利”或“住”。广泛流行于云南西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小独笛的历史渊源小独笛是佤族古老的竖吹乐器,管身竹制,音色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小独笛的前身竖逐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小独笛成为宫延中的主要乐器。盛唐时期,小独笛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小独笛的地位,以致在中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老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
1300多年前,小独笛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年(公元600年)起,日本曾屡派“遗隋使”和“遣唐使”前来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许多中国乐器传入日本。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小独笛,曾亲自吹奏,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小独笛,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中国唐代传去的8支小独笛。最早传入日本的小独笛称为“古代小独笛”,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在民间流行,而是以“高贵乐器”的身份,只在宫廷雅乐中使用,或是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称 “瓦格洛”。直到1871年以后,“普化小独笛”才传入日本民间。小独笛的乐器形制独笛外观侗笛很相似,管身竹制,全长约30厘米。制作方法也类似侗笛,管的上端为吹口,在吹口处顺竹统劈一小口,两侧各垫一薄竹片(头大尾小),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吹孔。吹孔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吹孔处开一椭圆形音孔。吹口内侧呈弧形,设有笛塞。管身正面开有4个按音孔,可发出5个音。各地瓦格洛规格不一,音高不同,常用bB、bA调两种。小独笛的音色特征
1)佤族小独笛的多个调性音色特征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由于佤族小独笛具有独特的发音原理和制作方式,因而,具有多个调性音色特征。众所周知,佤族小独笛是以竹管制作并与气鸣发声原理相结合的乐器,由于制作竹笛的竹料与制作原理简便,佤族小独笛可以按照乐音体系十二平均律各音名的结构,制作出十二支以上调性不同、大小不一的竹笛。各种不同调性的竹笛,具有着不同的音色特征。
2)佤族小独笛的“贴膜变声”音色特征佤族小独笛进入了“贴膜变声”时期。所谓“贴膜变声”,即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膜孔,贴上芦苇管内壁的一层薄膜,使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并且使竹笛的音量也得以增强。竹笛演奏者正确地选用笛膜与调整笛膜的松紧,是掌握竹笛“贴膜变声”音色特征的关键。
长笛基础:佤族竖吹乐器小独笛.doc正在阅读:
长笛基础:佤族竖吹乐器小独笛06-20
2017司法考试卷三《民法》考点:抗辩权06-30
北京市大学排行榜,北京大学蝉联榜首01-19
2008年山西省晋城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Word版)09-12
入党申请书最后总结:护士入党申请书总结02-10
中国人事考试网:2016年广东环保工程师考试成绩查询网站08-19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三篇】03-25
美好的暑假生活英语作文【十篇】07-20
2017联合利华管理培训生校园招聘启事03-30
新概念第三册经典句子第36课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