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布置|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四篇】

副标题: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四篇】

时间:2024-01-26 12:5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二# 导语: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四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我的母亲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 。(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6分)


迁徒(  ) 祖籍(  ) 妯娌(  )(  ) 劳l擻plain(  ) 和僫(  )


3.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选填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⑴聊叙  (  ) A、姑且  B、聊天  C、依赖


⑵任劳任怨  (  ) A、相信  B、承受、担当  C、任命


⑶虽然自己不富裕,还   还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


A、救济  B、接济  C、周济


⑷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   是无法补救的。(  )


A、惨痛  B、哀痛  C、沉痛


4.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不同含义:(4分)


⑴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她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


5.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作者的母亲有哪些高尚的品质。(4分)


6.摘出课文中作者概述母亲对自己影响的句子。(4分)


7、三个读书人凑在一块聊读书。甲说:“读书好。”乙说:“好读书。”丙说:“读好书。”请问他们各自的意思是什么?(3分)


甲:


乙:


丙:


8、把下列词填入空缺中,依次是 (3分)


⑴其实,在她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蕴含着几分 。


⑵不知是喘息了一会儿,还是来了一股       ,招娣练球练得完全忘我了。


⑶小李也冒火了,       一上来,就不顾一切了。


(备选词语:愣劲  野劲  邪劲)


9、把下列成语按修辞方法归类:(4分)


⑴门庭若市 ⑵今是昨非 ⑶少见多怪 ⑷一日千里 ⑸鬼斧神工 ⑹手足之情 ⑺地老天荒 ⑻投笔从戎


比喻:⑴⑸


夸张:⑷⑺


对比:⑵⑶


借代:⑹⑻


第二部分


(一)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A、和睦 B、和蔼 C、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A、管教 B、管理 C、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0.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4分)


依次是:


11.“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3分)


12.这段文字记叙的重点是(  )(4分)


A、母亲勤俭持家的习惯及任劳任怨的态度。


B、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及宽厚仁慈的态度。


13.这段文字正确的层次划分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分)


(二)


母亲的馨香


①窗外又下起了小雨夹雪。


②我站在窗前望街景,看着雨水、雪水和着泥土,只一会儿的工夫,马路上就变得浑浑浊浊的,车开过来溅起了一大片泥水,一个母亲带着孩子骑自行车正巧路过,好在母亲已将惟一的一件雨衣穿在了孩子的身上。结果,泥水溅了母亲一身。母亲顾不得擦拭身上的泥水,继续前行。唉,可怜天下父母心!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给予我生命,同时也给予我无私母爱的母亲。


③母亲是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是位知识女性,也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与大多数母亲一样,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照顾家庭。


④母亲对我们三个孩子的感情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清楚的。母亲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她无私的爱,而且毫无保留。在那非常岁月,正是因为割舍不下对我们的爱,母亲才顶着各种压力,坚强而又乐观地走过来。


⑤父亲被下放到县城之后,从没烧过火炕的母亲生不好火,做不熟饭,经常被呛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大人孩子只好吃夹生饭;两间歪歪斜斜的茅草屋时而漏雨、时而漏风,面对如此的困境,母亲从没埋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过得好一些。“*”期间,因为父亲的所谓“问题”以及外公的“历史问题”,批判母亲的*铺天盖地,一向积极努力的母亲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许母亲有过彷徨,也许母亲有过沮丧,但是母亲坚韧刚强的性格使得她有泪往肚子里流。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脚下的路沟沟坎坎,母亲咬咬牙,挺了过来。


⑥母亲从不把内心的痛苦表现出来,在人前,她的态度永远都是乐观的。记得那时,只要母亲在,家里便有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只有母亲在,家才有家的感觉,家的温馨。我敢说与母亲只见一面的人,也会记得她那爽朗的笑声。长大以后,我问母亲:“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母亲说:“是你们三个孩子。你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的,面对困境,母亲没有扔下我们不管,而是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如果没有母亲,真不知道我们会怎样度过那二十年!


⑦由于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在生活上,母亲对我特殊偏爱。记得考大学的时候,母亲总要在中午赶回家给我做饭,五十多岁的人要往返骑四十多分钟的自行车,而且风雨无阻,不曾间断。考大学的那三天,母亲天天很少休息,晚上怕我睡不好,给我扇扇了,驱蚊子,白天还要坚持上班。那时,我最爱吃西红柿,当时价格很贵,母亲每天要买两三个,我让母亲吃,她却说:“我不爱吃,你吃吧。”凡是好吃的,母亲就说不爱吃,其实她是舍不得吃而已。在穿着上,母亲也从不讲究,一件衣服穿四五年,但她总是把我们打扮得干干净净的,整整齐齐的。说起来很惭愧,考上大学后,我的衣服仍然是妈妈洗,后来姐姐看不过去,姐姐洗。不懂事的我还经常对母亲发脾气,一有不顺心的事就冲母亲发火,可母亲总是呵护我、迁就我,我还不以为然。有时甚至对母亲表示出来的亲昵还很反感,婚后才知道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⑧如今,我已为人母,六年做母亲的经历磨练了我,使我深知一个母亲的艰辛与不易,从而真正体会到当年母亲在政治上、精神上受到打击的,还能让我们三个孩子享受母爱的滋润,把我们健康地抚养成人,是要以多么大的毅力来承爱那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呀!我想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世上最伟大的是母亲,世上最无私的爱是母爱。”从我母亲身上,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与伟大。我虽然没有资格与母亲相比,但我要像母亲一样,无私地爱我的孩子,少些烦躁,多些耐心,让她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长大。


⑨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仅以这篇短文献给母亲,不擅言词的女儿用文字告诉您:“女儿感谢您的养育之恩!女儿永远爱你!”


16、第二段写了一件事,写出这件事及在文章的内容上起什么作用?(4分)


事件:


作用:


17、第三段到七段,作者回忆往事:


①详写的两件事是:(2分)


②从3~7段的事件描写中,可看出母亲的性格特征是    、    、    、    、    。(3分)


③从全文看,重点部分是:  段——  段。(2分)


18、为什么母亲说三个孩子是自己的精神支柱?(不超过15个字)(4分)


19、请概括第7段所写的事件: (不超过10个字)你对母亲的做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4分)


20、第8段写“我”的感受和做法:所用的表达方式是     、     。(2分)


21、本文组织材料是按    顺序,1、2段叙事的时间    ,第3~7段叙事的时间是    ,第8、9段又回到    。(4分)


(三)


老妪


⑴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老妪。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⑵卖茶蛋的皆乡村女孩儿和年轻妇女。就那么一个老妪;跻身她们中间,并不起劲儿地招徕。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是沙哑的。所以她的生意就冷清。茶蛋都是蛋煮的。老妪锅里的蛋未见得比别人锅里的小。我不太能明白男人们为什么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


⑶老妪似乎自甘冷清,低着头,拨弄煮锅里的蛋。时时抬头,目光睃向眼前行人,仿佛也只因为不能总低着头。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


⑷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向她买了几个茶蛋。活在好人边上的人,大抵内心会发生这种一时的小善良,并且总克制不了这一种自我表现的冲动。表现了,自信自己仍立足在好人边上,便获得一种自慰。


⑸老妪应找我两毛钱。我则扯着儿子转身便走,佯装没有算清小帐。


⑹儿子边走边说:“爸,她少找咱们两毛钱。”


⑺我说:“知道。但是咱们不要了。大冷的天她卖一只茶蛋挣不了几个钱,‘隆不易的……”


⑻于是我向儿子讲,什么叫同情心,人为什么应有同情心,以及同情心是怎样一种美德等等……


⑼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儿子从公园出来,被人叫住——竟是那老妪。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


⑽“这个人。”她说,“你刚才买我的茶蛋,我还没找你钱,一转眼,你不见了……”


⑾老妪一只手从袖筒里抽出,干枯的一只老手,递给我两毛钱,皱巴巴的两毛钱……


⑿儿子仰脸看我。


⒀我不得不接了钱。我不知自己当时对她说了句什么……


⒁而公园的守门人对我说:“人家老太太,为了你这两毛钱,站我旁边等了那么半天!”我和儿子又经过卖茶蛋的摊前时,见一老叟,守着她那煮锅。如老妪一样,低着头,摆弄煮锅里的蛋。偶尔发一声叫卖,嗓音同样是沙哑的。目光偶向眼前行人睃,也不过是任意的一睃,绝无半点乞意。比别人,生意依旧冷清……


⒂人心的尊贵,一旦近乎本能的,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我觉得我的类同施舍的行径,于那老妪,实在是很猥琐的……


22.从具体语境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跻身她们中间:置身。


B.连买茶蛋都要物色女主人:挑选;选择。


C、佯装没有算清小账:假装。


D.我们也就只有为之肃然了:形容十分严肃的样子。


23.第(4)段“我出,于一时的不平,一时的体恤,一时的怜悯”,“我’,为什么“不平”?又为什么“体恤”和“怜悯”?(4分)


24.“我”故意多给老妪两毛钱,出于什么目的?后来“我”为什么自责“猥琐”?(4分)


25.第⑼段写老妪,用的是什么人物描写方法?结合全文思考,这样写作用是什么?(4分)


26.对第⒁段描写老叟的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起到衬托和加强老妪形象的作用。


B.与前文描写老妪的文字基本相同,强调老年劳动者的尊贵人格不因性别而差异。


C.“绝无半点乞意”呼应前文“目光里无半点儿乞意”,突出两位老人自甘冷清、坚守人格的高贵品质。


D.“生意依旧冷清”呼应前文“生意就冷清”,暗含作者对市场经济下人们缺乏同情心的批评。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我的第一本书


一、积累与运用


1.作者____________是位诗人,其散文也有诗意。但本文的诗意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的抒情,而是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2.按课文内容填空并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含义。


①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____________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②书和红薯在我们村里都是____________东西。


3.下列词语有无错别字,若有请改正。


①优默 凄惨 红暑 梦幻 磨磨蹭蹭


____________


②奥密 马鬃 赖皮 孰师 翻来复去


____________


4.“父亲的藏书里有鲁迅、周作人、朱自清的,”这些名字你陌生吗?你读过他们哪些作品呢?试列举一二。


5.文章第二段说“书里有很多奇妙的东西。”你有过同感吗?结合你的读书体验简单谈谈。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父亲深深叹着气。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的一本书。


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7.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本书”的样子的?


8.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地叹着气”,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9.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10.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二)


父亲挑书


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台后,兴的当然是父亲了。“这回有个说知心话的地方了!”父亲逢人便说。


④一路上,父亲重复着那句重复了多年的话:“做人不做浮漂草,要做水上捕鱼人。”碰上熟人问:“要干什么?”他就抬高本来就很宏亮的声音:“秀才搬家--尽是书。帮娃娃挑书到他舅舅家,请他家的客车送到城里去,明天娃娃就要到城里上班去了。”“这回算得了!”对方回敬了一声,“嗨!”


⑤农村人的“要干什么去”是路上招呼的客套话,今晚做的事又是父亲盼了很多年的,于是,在回话时父亲理所当然地欣慰了一番,就好像辛苦几十年就是为了等这几句让人欣慰的话从内心里流出来,以至于每一个字都吐得相当有力,像钉子落到玻璃板上一样,发出的声音乐曲般悠扬。尤其是那个“嗨”字。只可惜,父亲的身子摇出来的每一个动作,都使我联想到“蹒跚”这个词,加之脚下不时地打滑,父亲几乎是踉跄而行了。


⑥我没有再要求父亲让我挑一气了。这个时候,即使再加上一百斤,只要是书--能照亮我的人生之路的赋予我智慧的书,父亲也会固执地把它挑在肩上。我小心地跟在后面。看着被书的重量挤压成弓形的父亲,眼里溢满了一种闪亮的东西,让我觉得满天都是星星,我也像是借着这满天的星星发出的光前行了。


⑦希望赋予人的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啊!


⑧从今以后,我想我会更加珍爱这些书--即便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让它像春风跟随种子一样跟着我--我忘不了这个雨夜,白发苍苍的父亲为我挑着沉重的书踉跄在一条又稀又滑的泥巴路上。


1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12.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13.试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的真正含义。


14.文章塑造父亲这一形象,除用了语言、行动描写,还有什么?请举例说明。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列夫•托尔斯泰


基础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长髭(zī) 禁锢(gù) 锃亮(chéng)


B.鬈发(juǎn) 轩昂(xuān) 广袤(máo)


C.长髯(rán) 颔首(hàn) 粗鄙(bǐ)


D.广袤(mào) 颔首(hán) 锃亮(zèng)


2.字形和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崎岖 貂皮 正经危坐(严肃庄重的样子)


B.器宇 侏儒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C.平庸 犀利 颔首低眉(低头表示敬意)


D.畏缩 忧郁 鹤立鸡群(才能和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3.在你认为最合适的词语下面画上“_____________”


(1)(托尔斯泰的)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漆黑 乌黑 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2)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保留 滞留 残留)着愚钝和压抑。


(3)而恢复乡间生活以后,他(托尔斯泰)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神角色再(符合 吻合 合适)不过了。


(4)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锐利 锋利 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它们(目光)可以变得冷酷(锐利 锋利 犀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4.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短语,恰当的一项是


( )


金华火腿皮薄骨细,腿心饱满,精中夹肥,①;瘦肉细嫩,②;肥肉透明,③;咸淡适中,鲜美可口;芳香浓烈,滋味清醇;形似竹叶,④


A.①大方雅致 ②亮若水晶 ③红似玫瑰 ④油而不腻


B.①红似玫瑰 ②大方雅致 ③油而不腻 ④亮若水晶


C.①亮若水晶 ②油而不腻 ③大方雅致 ④红似玫瑰


D.①油而不腻 ②红似玫瑰 ③亮若水晶 ④大方雅致


5.对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通过写眼睛来写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B.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这句总结式的一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平常人的外表。)


C.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的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托尔斯泰晚年实现了世界观转变,对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否定,对国家、教会进行猛烈抨击,宣扬博爱修身,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之路,所以“阴云才消除”、“悲凉之地解冻”。)


D.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托尔斯泰批判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敌对势力的反击,一生中无法过上幸福的生活。)


6.造句。


鹤立鸡群:


无可置疑:


郁郁寡欢:


黯然失色:


7.20世纪30年代,山东有个大军阀叫韩复榘。他不学无术却喜欢附庸风雅,卖弄才气,到处演讲,闹了不少笑话。下面是他在一所大学里的讲话。里面有许多好笑的语病,请你指出几点来。


诸位先生们: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到会的人十分茂盛,敝人也很感冒。今天来的人不少咧,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就不说了,没来的请举手吧。今天校长阁下敬请我光临贵校,本人深感侥幸,犹似鹤立鸡群,不由得我飘飘然。


(学生哄堂大笑。)


你们笑什么?兄弟我是个大老粗,和你们大家比不了。你们大家都是学生,都会说七八国的英文。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面爬出来的,我是从炮筒子里钻出来的。我虽然说话狗*不通,可是打起仗来,我能赤膊上阵。


我今天本来准备不讲的,可我一来,你们的情绪很欢迎,非要我演讲一下,那我就说他几嘴吧!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②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1.这段话按_____________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选出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A.逻辑顺序 B.总分顺序 C.总分总顺序


2.文中写托尔斯泰胡须的有哪几句?序号是_____________,突出写胡子的是第_____________句。


3.作者描写托尔斯泰两腮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嘴上的胡须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4.本段分层正确的一项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①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仅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入鞘,代之以__________的目光与__________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___________,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___________地涌出_________的神色。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__________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②亏得有这么一对眼睛,托尔斯泰的脸上于是透出一股才气来。此人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就像俊美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丰富思想都集中在他的眉峰之间一样。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一对烁烁发光的晶体具有足够的热量和纯度,能够忘我地注视上帝;有足够的勇气注视摧毁一切的虚无,这种虚无犹如蛇发女怪那样,看到她的人就会变成石头。在这对眼睛看来,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除非让它们陷入无所事事的白日梦中,在优雅而快活的梦境里默默无声地享乐。眼皮刚一睁开,这对眼睛就必然毫不含糊,清醒而又无情地追寻起猎物来。它们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的真相来。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1.请用一句话写出两段所写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第1段中残缺内容补充完整。


3.第1段中的托尔斯泰“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文中列举了哪些情形下的感情?我们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是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前文写他的外貌近乎丑陋,这对写“眼睛”有什么好处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修辞和描写内容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画“ ”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送报的少年


放署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地喊一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漓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来送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做派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饮酸牛奶,一边不停地换电视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早起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第一代天之骄子,我进了大学,还要攻读硕士、博士,还要出国留学!”


一个大雨滂沱的日子,送报的少年头一次误点了。上午9点半钟,才出现在我家门口,他浑身衣服湿透了,像一个落汤鸡,胳膊肘上有一道摔伤的血痕,报纸也打湿了一角。他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般嗫嚅着说:“对不起,我摔了一跤,自行车也不能转了,连报纸也弄湿了……”我刚说了声“没关系”,儿子却夺过报纸狠狠地一摔:“换份干的来,这份不能看!”我一边解围,一边把儿子推进房里。


转眼到了8月底,儿子接到邮电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高高兴兴地清点行囊准备上学了。这天8点刚过,送报的少年准时出现在门口了,他把报纸交给我后,笑吟吟地说:“万老师,从明天起,这报纸还是由我爸爸送。”


我随口问:“那你呢?”


少年说:“我被北京大学录取了,明天去上学。”


我惊讶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少年又补充道:“我爸是个下岗工人,身体不大好,以后若送迟了,您多包涵!”


少年深深地朝我鞠了一躬,便下楼去了。


1.细读全文,理解其层次,写出文中显现小说情节发展的语言标志:


开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和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构思看,小说以“我”为叙述者来描写主人公,小说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这种手法来表现主人公。


3.引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的是少年说的这样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面文段中找出三处有表现力的短语,在其下面画上横线。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住户,他每天要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5.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在小说内容上主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有三个小题,请你任选一个(在其序号上打钩)并回答问题。


①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语言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②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一例,说明行动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③从这篇小说中找出两例,说明环境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题


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阅读《智慧门》,谈谈你对托尔斯泰、老科学家和司机所说的话是如何理解的?


智慧门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托尔斯泰说:“①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人们都渴望“有我所爱”,岂不知,“爱我所有”,才是的幸福。


一位成果卓著的老科学家和一个年轻的歌星同机到达某市。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老科学家则孑然一身。有人为老科学家鸣不平,他却说:“②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的。面对人群,怎能思考和实验?”


一乘客上了出租丰。司机问:“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最短的路,难道不是最快的路?”司机回答:“当然不是。③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正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要长。你要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生活,的确经常需要这样的“绕道”。


1.托尔斯泰的话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科学家的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租车司机的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题


一、1.C 2.A 3.(1)黝黑 (2)滞留 (3)吻合 (4)犀利 锐利4.D 5.D 6.鹤立鸡群:她艺压群芳,却没有鹤立鸡群之感。无可置疑: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郁郁寡欢:最近他郁郁寡欢,可能家里出了什么事。黯然失色:工地上千万盏电灯光芒四射,连天上的星月也黯然失色。(仅供参考,答案多样) 7.重复啰嗦:“诸位先生们”、“看样子大抵”、“你们大家”;不合逻辑:“五分之八”、“没来的请举手”、“七八国的英文”;语言不得体:“敬请……光临”、“侥幸”、“鹤立鸡群”、“说他几嘴”;搭配不当:“你们的情绪很欢迎”。


二、(一)1.C 2.①②⑥ ⑥ 3.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比喻 夸张 4.B


(二)1.写托尔斯泰富有感情和威力的眼睛。 2.柔和 和蔼黯然失色 意气盎然 好奇 高尔基 3.愤怒时冷峻、不悦时结冰、友善时和缓、激情时炽烈如火、优美音乐中热泪涟涟、精神满足时闪闪发光。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感情丰富的人。 4.作者先抑后扬,写胡子、眉毛、头发反衬富于洞察力的眼睛,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5.这句话使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特征突出;作者不仅在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而且含蓄地揭示了他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能力题


1.放暑假的时候 七月下旬的一天 转眼到了8月底 2.对比3.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 4.凌晨5点 两百多户人家一万八千多级台阶(或:凌晨5点就起床 为两百多户人家送报爬一万八千多级台阶) 5.(1)表明少年的家庭经济环境不好 (2)表现少年成熟、懂事的性格。(表达与此相近即可) 6.根据学生答题实况评改,言之成理即可


创新题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爱我所有,知足常乐 2.献身科学需要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与演员相反。不是在台前而是在幕后默默奉献。科学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实实在在的实验探究 3.他的话含有“欲速则不达”之意,更有生活之路无捷径可走,常常需要“绕道”的含义。从思维的角度,也为我们提供了“短路未必快速”的逆向思维的例子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藤野先生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初二语文暑假作业【四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h1U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