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导语】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及学习的兴趣,进而为语文教学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迅速的走进预设的教学氛围境界。一堂成功的课往往得力于一个生动的课件,这是因为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分享的语文A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渔翁和魔鬼》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读“翁、维、铜、锡、撬、罪、恩、慧、骗”10个生字,理解“无恶不作、恩将仇报、不假思索”等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简要的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简要地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渔夫的智慧以及魔鬼的凶残。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魔鬼,他一般长什么样子(出示图片)
它可不可怕,如果他出现在你面前,你会怎们办?还真有位渔翁碰上了,他们之间发生一个怎样的精彩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渔翁和魔鬼》
二,初读课文,学习会读字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同时将不认识的字画上记号,再反复读读,直到读准字音,读完后标出自然段。
2、谁能说说刚才你读课文时认识了哪些生字或生词。
3、分小组学习生字,用你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4、借助字词典理解“无恶不作、恩将仇报、不假思索”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1、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指一名男生和女生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原来渔翁和魔鬼是因为一个瓶子相遇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瓶子?请想象一下,当渔翁捞到这个瓶子是心情会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找找描写魔鬼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出示魔鬼图)请大家发挥你的想象,与同桌合作,一个想象一个角色:如果你是被救出的魔鬼,你会怎么对待渔翁?如果你是渔翁遇到这个可怕的魔鬼,你会怎么办?
3、我们一起来看看故事里的魔鬼和渔翁怎么做的。(1)当魔鬼出现时,渔翁是什么反应,谁来模仿吓得全身发抖都是什么样子?(2)魔鬼怎么说的,一起来模仿魔鬼的话(3)渔翁有没有被吓到?他冷静下来,想到什么办法?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渔翁是怎么战胜魔鬼的?
4、课件出示:魔鬼与渔翁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渔翁吓得发抖的语气和魔鬼的凶残
5、最后魔鬼竟然被渔翁打败了,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魔鬼什么本性?你喜欢这位渔翁吗?为什么?
6、读了这篇课文,请你用自己的词评价一下渔翁和魔鬼的性格。
渔翁:极为细致,冷静而富有心计。
魔鬼:凶残,无恶不作,头脑简单。
五、分角色表演课文
根据课文情节,设计各自的角色,能完整地把故事表演出来。
六、编故事续写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故事会有什么新情况呢?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故事接着写下去?看谁的故事编的最有趣。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8渔翁和魔鬼
救(恩)
渔翁———————————魔鬼
———————————
杀(仇)
教学目标:
1.对照生字表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并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2.运用汉字加减法等记字方法,记住“瓶”“狠”“叉”的字形结构,并在识记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3.通过多种形式读文,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了解课文内容,读懂魔鬼的丑陋与凶恶,渔翁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点:运用汉字加减法等记字方法,记住“瓶”“狠”“叉”的字形结构,并在识记过程中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读文,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了解课文内容,读懂魔鬼的丑陋与凶恶,渔翁的聪明、勇敢。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动物头饰、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出示图片《一千零一夜》。
揭题:孩子们,阿拉伯国家里有很有名的书《一千零一夜》,里面有很多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有趣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渔翁和魔鬼》。
板书课题
“强调“魔”字读音,想象一下魔鬼的样子,再来读课题,大家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
2、出示会认字,课文中藏了许多生字宝宝让我们边读便把他们捉出来,用圈把他们圈好,把它和它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把字宝宝牢牢记住。
3、生圈字后用字卡进行小组学习.
三、精读课文、随文识字。
(一)读第一段,了解渔翁的住处
同学们,老渔翁住在哪?谁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指生回答.
(二)读第二段,感受魔鬼的的丑陋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认读锡字。看实物,听介绍,了解金属锡。
看精致黄铜瓶子,充分猜想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过渡:老渔翁也在这样的猜测着,于是他拿起了小刀。
2、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指生读句子
认读:撬,做动作体会撬
过渡:瓶子被撬开了,出现了什么?
3、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指生读句子
出示字卡凶,指名再读又凶又丑
过渡:让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描述又凶又丑的魔鬼的?
4、又凶又丑的魔鬼到底什么样儿?生充分地说
总结:既凶恶又丑陋,我们就可以把它说成又凶又丑。
过渡:让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描述又凶又丑的魔鬼的?
5、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认读披,叉;强调散的读音为平舌四声
师引导练习读魔鬼又凶又丑的样子:魔鬼留着长长的头发,眼睛像两盏打灯笼。
嘴巴像深不见底的山洞,黑漆漆的。那巨人的身高;黑炭般的脸
(三)读第三段,感受魔鬼的狠毒
过渡:又凶又丑的魔鬼重见天日了,魔鬼的话让他显得更恐怖,他说了什么?
1、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2、认读生字.词语“恶”“狠”“恶狠狠”
3、谁能把这个词读得更形象一些?
4、练习互相读一读魔鬼的话.
5、汇报句子
(四)读第四段,体会魔鬼的疑惑
1、对于魔鬼的话,渔翁很疑惑,她想不明白,明明是自己救了魔鬼,他为什么要恩将仇报呢?该怎么问?读出疑惑的语气,问的语气?
2、咱们来看看魔鬼的回答,指生读。
四、律动
五、巩固练习
1、渔翁和魔鬼也来做客了,哪组说得准,抢得快被渔翁收走,答得慢的被魔鬼吃掉
2、恶是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像三胞胎,分别取名字
3、汉字多有趣,许多字拥有同一个偏旁,看这个偏旁你认识么-反犬旁
4、在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同时具备两种特点,能让我们用上这样的构词方式呢?出示又香又甜的苹果。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么?
又高又壮的男子
汉又黑又亮的头发
又宽又平的马路
做个游戏,游戏规则:大家回忆学过或看过关于的字,在规定时间哪组写得多,哪组获胜。
老师也带了许多关于反犬旁的形声字,会读么?大家利用形声字的特点也能读出名字,多有意思啊。
六、写字指导
1、选喜欢的字组词
2、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七、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了《渔翁和魔鬼》前半部分,故事多么精彩啊,其实《一千零一夜》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下读一读。至于渔翁是怎么战胜魔鬼的,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
3、能讲述故事,从而认识到鱼翁是个有勇气、有智慧的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9个字和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在朗读中体会鱼翁是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鱼翁和魔鬼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鱼翁和魔鬼的图片,学生对比,认识到魔鬼的凶狠、可怕,鱼翁在魔鬼面前显得十分弱小。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鱼翁和魔鬼。他们之间会发生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认字情况。
3、班级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4、同桌互相认读词语。
5、反馈:同桌一起读词语,看谁是学习的好伙伴。
6、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7、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选字组词或说话。
3、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呢?学生自由说。
4、教师指导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6、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词语。
二、流利的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
2、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生自主质疑解疑。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1、2两个自然段。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想象当鱼翁捞到这个黄铜瓶子时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魔鬼的语句,读一读。
(4)看到这个魔鬼,你有什么感觉呢?这时鱼翁会想些什么?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三到九自然段
(1)同桌朗读这一部分。
(2)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3)学生自由回答。
(4)魔鬼是怎样对待渔夫的呢?它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的救命恩人呢?
(5)指导朗读第三到五自然段,思考:魔鬼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呢?鱼翁呢?同桌互相读一读,说一说,然后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6)鱼翁是怎样对付魔鬼的呢?
(7)分角色朗读六、七、八、九这四个自然段。
3、分角色熟读对话。
4、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5、班级汇报表演,集体点评。
四、拓展延伸
1、鱼翁靠什么战胜魔鬼呢?
2、你喜欢这位鱼翁吗?
3、这个故事带给你什么启发吗?
4、齐读课文。
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2、课外阅读其他童话故事。
语文A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渔翁和魔鬼》课件【三篇】.doc正在阅读:
语文A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渔翁和魔鬼》课件【三篇】11-24
童话小故事睡前故事儿童(10篇)05-20
四年级童话寓言:小鱼和鲸鱼_300字11-14
跨过那道坎儿作文12-19
销售新年工作计划书样本02-15
2017年小升初数学经典试题(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