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孔子和学生语文笔记-四年级语文上册《孔子和学生》教案及相关材料

副标题:四年级语文上册《孔子和学生》教案及相关材料

时间:2022-03-30 16:04: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案# 导语】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2、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大胆地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

  1、学会写摘录笔记。知道人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

  孔子画像挂图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绍棠的《师恩难忘》,孩子们上学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还记得吗?对,是叩拜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学生们拜孔夫子呢?

  过渡:这么伟大的一位思想家,万世之师,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呢?它的魅力何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本课生字新词,做摘录笔记。

  3、检查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标画或是记录下来。

  2、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孔子,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圈点。

  1、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2、什么是“有教无类”? 什么是“因材施教”?

  三、朗读感悟,体会情感。

  1、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能不能用这里面的某一个学生为例子,说一说孔子的因材施教。

  3、再来读读孔子和子夏的对话,读的时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什么是“和颜悦色”?

  4、听了孔子的这番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他明白了什么?

  5、孔子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想一想,自己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结:在孔子的眼里,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己学习; 作为老师,看到这里我也深有感触。学生不一定就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呀。这正是韩愈的那句名言“*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孔子这样一位博学多才、品德高尚、谦虚好学的老师,教了很多学生,我们来齐读最后一段。

  7、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万世先师”,更是对他教育思想的崇敬呀,这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四、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习了《孔子和学生》,你明白了哪些道理?

  2、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五、作业

  读一读《论语》,收集几条孔子的语录,背一背。

  板书设计:

  孔子和学生

  颜回 守信用 不懂变通

  子贡 聪明 不够谦虚 因材施教

  子路 勇敢宽厚 忍让不够

  子张 处事谨慎 不易亲近

相关资料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三千,贤*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孔子和学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时问了一个问题:“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个问题,因为课文中就有现成的答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但学生回答却五花八门。

  惊讶之余总结了一下有几个原因:

  1、学生对课文信息的提炼能力不高。一直以来,我很少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主要内容的处理上实行“模糊了解”。导致学生总结能力偏差。

  2、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联系文本来解决问题。思想上信马由缰,节外生枝现象突出,“以文本为本”的意识不强。

  3、学生对课文虽然进行了预习,但对“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并没有弄懂,不知道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了弥补这种现状,我决定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加强学生总结、提炼主要内容的训练。要使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有所提高。

  教育学生围绕文本学习,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训练。

  教学中我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从孔子之前的“学在官府”“官在官府”的现状,到私塾的建立,到今天的校园。从古至今,由私塾到学校。学生总算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影响。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如何在“课之外”下功夫?如何提升“课本身”?仍值得深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孔子和学生》教案及相关材料.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iKA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