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导语】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想象能起到对机体的调节作用,还能起到预见未来的作用。©文档大全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也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3)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揣摩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价值取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难点
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
1.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交流理清思路,明确论证方法,质疑交流难理解的问题。
2.品读感悟法。文中有不少意蕴深刻的语言,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理解其中的内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文学鉴赏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倪焕之》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综观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四、课文精读
1.作者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3.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4.阅读11~13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这首诗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
通过举例与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才接触到作者的意境。”读者从中体验到愉快,得到受用。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诗句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驱遣想象的作用。最后得出结论:鉴赏文艺,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6.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任何一篇文艺作品,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中的一般技法,既表现了内容又传递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这样的文章绝不可能随意拼凑,须由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创造,而在完成时又符合自然的特点。
(2)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五、探究升华
文艺作品一般都具有形象性,尤其是诗歌、散文等文艺作品,形象性尤其突出,且情感表达也尤其浓烈。这些情感常常寄寓在形象之中,所谓“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此道理。因此,想要理解一篇文艺作品,就必须把握其情感,必须通过想象还原形象的描述,进而去体味。
六、文章主旨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告诉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七、写作特点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时,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令人信服。
八、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
原文
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tù,桥两边靠近地面之处)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如果不识文字,那自然不必说了。即使识了文字,如果仅能按照字面解释,也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王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家认为佳句。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或者再提出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就不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地提问,似乎是在研究,在考察,可是也领会不到这两句诗的意思。要领会这两句诗,得睁开眼睛来看。看到的只是十个文字呀。不错,我该说得清楚一点: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一幅图画。这幅图画简单得很,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传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读者也许不曾到过北方,不知道北方的景物是怎样的。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并且想想这意境多美,这也是一种愉快。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图画来,就感受不到这种愉快了。(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叶圣陶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doc正在阅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10-18
2020年新疆注册会计师准考证打印入口: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01-09
给婴儿讲的睡前故事精选5篇04-20
202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领取通知04-17
划船作文500字06-27
山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网站:www.vtep.edu.cn01-01
江苏徐州2018年中考录取分数线查询时间06-09
春节大扫除的作文300字10篇09-10
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试题《期货法律法规》每日一练:期货交易所发布信息(4.12)11-20
元宵节作文600字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