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曹松《中秋对月》|曹松的诗词《中秋对月》赏析

副标题:曹松的诗词《中秋对月》赏析

时间:2022-03-20 04:4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鉴赏# 导语】唐末曾历经甘露之变以及黄巢、王仙芝起义,社会十分*。在这个时期,曹松的《中秋对月》诗,写出了作者对光明普照和对大公无私的赞颂。下面就和©文档大全网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赏析】


  曹松,唐代晚期诗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后依建州刺史李频。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


  这首诗写作者中秋望月所感。前两句写赏月情景:这天,天空澄净,万里无云,人们都在观赏从海上缓缓升起的明月。“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两句,笔锋一转,由景转情,写月光无私地照耀人间,而不是只照“一家人”。“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一人家”,指的是帝王之家,是说月亮对世上“第一人家”的帝王家也毫不偏袒,它的光明对帝王家和普通人家都是一样的。这两句写月光之普照,由眼前自然之景生发出人世感慨,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诗人曹松是唐朝末期文人。





  扩展阅读:曹松的简介


  曹松为诗,学贾岛苦吟。“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崇义里言怀》),是其自我写照。工五言律诗,炼字琢句,取境幽深,也有点接近贾岛,但尚未流于怪僻,而自有一种清苦澹宕的风味。“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正代表他的这种诗风。题材狭窄,不外乎叹老嗟卑,旅思离情,很少接触社会问题,而《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却历来传诵不衰。晚唐,又是一个乱世。乱世出怪事。怪事之一便是“五老榜”。“五老”之一便是曹松。


  曹松,字梦征。他的籍贯有点混乱,据清《一统志》说是桐城人,更多的地方说他是潜山人。不过在当时,是没有混乱的,因为当时桐、潜同属舒州。他的籍贯也一直说是舒州人。混乱是难免的,桐、潜两地,依山傍水,通婚接嫁,谁能说得清一千多年前的谁谁谁究竟住在哪旮旯?只是近年来争抢名人的事时有发生,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桐城名人,就常常被咱的邻县枞阳兄弟们不厌其烦地将其籍贯改换,且一直有些耿耿戚戚地抱怨:“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唉,谁让那时枞阳属于桐城地界呢。其实争抢名人的事大可不必,是你的老祖宗,你爱他,以他为荣,说他赞他就是。至于他的籍贯,还是以历史记载为准。就如曹松,严格地说,应是“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人,一说潜山人),这样才科学,才历史。像朱光潜等人,是不是应该说,某某某,桐城某地人(现属枞阳)呢。


  乱世是英雄的时代,可不是文士的时代。曹松手难缚鸡,生不逢时,只好在战争的夹缝里到处奔走避祸。“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生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扩展阅读:曹松的部分作品


  长安春日


  浩浩看花晨,六街扬远尘。


  尘中一丈日,谁是晏眠人。


  御柳舞着水,野莺啼破春。


  徒云多失意,犹自惜离秦。


  慈恩寺贻楚霄上人


  在秦生楚思,波浪接禅关。


  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


  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


  崇义里言怀


  马蹄京洛岐,复此少闲时。


  老积沧洲梦,秋乖白阁期。


  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


  把向侯门去,侯门未可知。


  僧院松


  此木韵弥全,秋霄学瑟弦。


  空知百馀尺,未定几多年。


  古甲磨云拆,孤根捉地坚。


  何当抛一干,作盖道场前。


  贻世


  富者非义取,朴风争肯还。


  红尘不待晓,白首有谁闲。


  浅度四溟水,平看诸国山。


  只消年作劫,俱到总无间。


  


曹松的诗词《中秋对月》赏析.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Q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