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下册山城的雾,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副标题: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18 11:43: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年级# 导语】《山城的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以下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原文

  山城,清晨的雾,

  真是无比奇幻——

  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

  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

  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

  天空只剩下一个淡淡的圆。

  大车小车都提着红灯笼,

  像老爷爷走夜路,缓缓向前。

  只听见雾中哒哒的脚步声,

  看不清路上行人的脸。

  看不见枇杷山顶的红灯,

  看不见电视塔的塔尖……。

  汹涌的雾在翻卷,

  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

  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雾景之美,雾景之奇。

  学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山城重庆每年平均170天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雾弥漫,所以它的一个别称是雾城或称雾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山城的雾。

  二、自主阅读理解

  1、了解雾之美

  (1)出示两幅有关雾景的图片。学生对雾都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带来了两幅与雾有关的图片,看图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图一:雾如帷幔,图二:雾如水漫金山。

  (2)作者在欣赏了山城的雾后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3)交流重点句: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4)(朗读)让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并说说雾美在哪儿?

  2、理解雾之奇

  (1)再现两幅图片:赏不完雾之美,写不完雾景之奇,在作者的心目中,山城的雾无比奇幻,看着这朦胧的雾,翻卷的雾,让作者想到了什么?两个比喻句:

  a、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

  b、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2)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啊,当漫天的大雾升腾起来,弥散开去,远远望去,雾天一色,青山绿水都像是被一层白色的帷幔包住似的,小楼、梯田、竹林在雾中时隐时现,是大自然让山城显出了一份神秘感,感受到雾的缥缈和温柔。走在了朦胧的路上,踏在了翻腾的雾上,真使人有点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让我们领略到了雾的汹涌。这幅画的作者驾驭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感受山城雾的奇幻。

  三、深化文本,拓展探究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山城雾的奇幻,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教案

  学习过程:

  一、激发阅读兴趣。

  1、多媒体出示

  花城哈尔滨

  春城南京

  冰城广州

  石城重庆

  山城岛城

  岛城昆明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你能说出屏幕右边分别是哪一个城市的别称吗?(根据学生回答连线)

  2、山城重庆的火锅世界闻名,又称火锅城,重庆每年平均170天以上的时间都是大雾弥漫,所以它又有一个别称是雾城,雾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山城的雾。

  二、自主阅读理解。

  (一)了解雾之美

  1、出示两幅有关雾景的图片。

  (1)同学们对雾的都有一定的了解,老师带来了两幅与雾有关的图片,看图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图一:雾如帷幔

  图二:雾如水漫金山

  (2)你想怎样赞美这美丽的雾景呢?

  2、作者在欣赏了山城的雾后又是怎样赞美的呢?自由读读这一首诗?

  3、交流重点句: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

  (1)在这一句中,作者想把雾中的美丽景色绘成美丽的图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们来找一找,雾景中都有哪些色彩?

  (2)雾中的美景是由雾中一件件景物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雾中的哪些景物?它们美在哪儿呢?(注意与挂图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字训练统一起来)

  4、(朗读)你能读一读,通过你的朗读,来向人们展示雾城之美吗?并让学生说说雾美在哪儿?

  (二)理解雾之奇

  5、再现两幅图片:赏不完雾之美,写不完雾景之奇,在作者的心目中,山城的雾又是无比奇幻,看着这朦胧的雾,翻卷的雾,让作者想到了什么?相机指导两个比喻句。

  A、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

  B、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

  (1)你是怎么理解雾之奇呢?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帷幔”以及“水漫金山”的来历。

  帷幔:即帷幕,挂在较大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水漫金山》

  出自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金山寺法海禅师,为拆散许仙与白娘娘的美满姻缘,强留许仙在金山寺出家。白娘娘上寺索夫,遭到法海拒绝,乃召集众水族,水漫金山寺。法海请来天将,也抵御不住。白娘娘救回许仙,夫妻重获团圆。

  6、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这么说,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啊,当漫天的大雾升腾起来,弥散开去,远远望去,雾天一色,青山绿水都像是被一层白色的帷幔包住似的,小楼、梯田、竹林在雾中时隐时现,是大自然让山城显出了一份神秘感,感受到雾的飘渺和温柔。走在了朦胧的路上,踏在了翻腾的雾上,真使人有点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之感,让我们领略到了雾的汹涌。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诗。感受山城雾的奇幻。

  7、是啊,山城的雾真是无比奇幻,像(),像()。

  三、谈谈阅读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山城雾的奇幻,他亦温柔亦汹涌,相信一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课外阅读积累。

【篇四】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教学反思

  《山城的雾》是一首诗歌。作者满怀激情,以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山城重庆的雾所特有的,无比奇幻的景致。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儿童诗歌,《山城的雾》就是很具代表性的一首。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会发现学生并不喜欢读诗,究其原因:因为它不像童话、小说那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也不像历史故事、科普知识那样能让孩子阅读以后有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成就感;所以孩子们对阅读诗歌的兴趣并不高。所以这堂课我打算从诗歌的形象性入手,让孩子感悟诗歌的语言美,使孩子的思想与诗的内容形成共鸣,体会山城的雾的奇幻之美;培养学生喜欢读诗,能试着写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以图片导入,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诗歌语言所表达的雾的奇幻之美,并着重分析诗歌语言所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到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挑战。课前,我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并且精心准备了教案,自认为学生听课后,肯定会有收获,这才开始上课。但实际并不像我预料的那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学生对诗歌的了解太少,兴趣也不大,课堂上更多的是我在引导、启发,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少,而且有的内容学生根本不明白,所以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回想起来,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教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应以读为主。诵读,对学生掌握诗歌主题,培养语感,具有很大的帮助。《山城的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应该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出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而我在上这一课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只是让学生齐读诗歌,再指名朗读。虽然我意识到要阅读课文应该培养学生各种读的能力,设计了自由读、默读,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贯穿“读”,以致于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朗读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当然也并不是单纯的反复无目的的读,老师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仔细揣摩。在设计《山城的雾》教学时,我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的画面,感受山城雾的奇幻。如“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雾把山城笼罩的像谜一样的宫殿,并且读出景物在大雾的弥漫下朦胧的美感:“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神奇创造的赞美之情。

  二、调整角色地位: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教师就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地位。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简单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的研究者或研究的实践者;由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我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走入了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不仅使学生成了教材的奴隶,也使自己成为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价值,并且也没有成效。

  再者,“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学,要学什么。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只着重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却忽视了引导学生借鉴学法进行自我学习,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我应该让学生自己谈看法,学认识。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我的满灌式的教学,照本宣科,“牵”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向我挖好的坑里,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让我感悟道: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练习的解答机器,而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一学习目标。

  我还意识到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你觉得诗中那句最能表现山城雾的特点?

  当时这样设计问题动机在于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但经反思:学生的答案可以是多样化的,学生有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况且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圈定了学生对诗歌理解的'范围,不利于学生的自学自悟。我应该做的是有意识地营造气氛,让他们自己在品读诗歌中发现诗歌的美;让他们亲身体验学习过程,鼓励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城的雾》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X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