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时间:2023-10-10 08:27: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 #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是®文档大全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要理清概念、形成系统,建议同学们要对重要性、关键性词语整体把握,弄清楚使用范围和条件。

1.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一


  化学平衡常数

  (一)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比值。符号:K

  (二)使用化学平衡常数K应注意的问题:

  1、表达式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变化的浓度,不是起始浓度也不是物质的量。

  2、K只与温度(T)有关,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无关。

  3、反应物或生产物中有固体或纯液体存在时,由于其浓度是固定不变的,可以看做是“1”而不代入公式。

  4、稀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有水参加,水的浓度不必写在平衡关系式中。

  (三)化学平衡常数K的应用:

  1、化学平衡常数值的大小是可逆反应进行程度的标志。K值越大,说明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越大,它的正向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即该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相反。一般地,K>105时,该反应就进行得基本完全了。

  2、可以利用K值做标准,判断正在进行的可逆反应是否平衡及不平衡时向何方进行建立平衡。(Q:浓度积)

  Q〈K: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

  Q=K: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Q〉K: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

  3、利用K值可判断反应的热效应

  若温度升高,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若温度升高,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二


  1.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但氢的同位素氕却无中子。

  2.同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越少,越容易失去电子,还原性越强,但Cu、Ag原子的还原性却很弱。

  3.原子电子层数多的其半径大于电子层数少的,但锂的原子半径大于铝的原子半径。

  (周期律通常我们都是学习二、三周期,当把不同周期的元素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规律就可能乱套了)

  4.主族元素的正价一般等于其族序数,但O2和F2却不是。(OF2的存在,氧+2,氟无正价)

  5.同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但硒酸的酸性却比硫酸的酸性强。(第四周期的特性)

  6.二氧化碳通常能来灭火,但镁却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7.氧元素一般显-2价,但在Na2O2、H2O2等物质中显-1价。(因为存在过氧键)

  8.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的氧化性顺序却是HClO>HClO2>HClO3>HClO4(因为化合物的稳定性增强,不容易反应了。氧化性的强弱不只与化合价有关)

  9.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各周期元素一般是以活泼金属开始的,但第一周期却是以非金属开始的。

  10.通常金属单质一般为固态,但汞却是液态。(汞原子核外电子电子排布稳定,原子间金属键弱导致)

3.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三


  物质结构理论

  1.用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周期性变化比较不同元素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

  2.用同周期、同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判断具体物质的酸碱性强弱或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或对应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

  3.运用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推导元素。

  4.应用元素周期律、_氧化物、_氢氧化物进行相关计算或综合运用,对元素推断的框图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5.晶体结构理论

  ⑴晶体的空间结构:对代表物质的晶体结构要仔细分析、理解。

  ⑵晶体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物质的熔、沸点高低规律比较。

  ⑶晶体类型的判断及晶胞计算。

4.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四


  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5.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五


  1、电解池: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1)电解池的构成条件

  ①外加直流电源;

  ②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

  ③电解质溶液或熔化的电解质。

  (2)电极名称和电极材料

  ①电极名称

  阳极:接电源正极的为阳极,发生___氧化_____反应;

  阴极:接电源负极的为阴极,发生____还原____反应。

  ②电极材料

  惰性电极:C、Pt、Au等,仅导电,不参与反应;

  活性电极:Fe、Cu、Ag等,既可以导电,又可以参与电极反应。

  2、离子放电顺序

  (1)阳极:

  ①活性材料作电极时:金属在阳极失电子被氧化成阳离子进入溶液,阴离子不容易在电极上放电。

  ②惰性材料作电极(Pt、Au、石墨等)时:

  溶液中阴离子的放电顺序(由易到难)是:S2->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

  (2)阴极:无论是惰性电极还是活性电极都不参与电极反应,发生反应的是溶液中的阳离子。

  3、阳离子在阴极上的放电顺序是:

  Ag+>Fe3+>Cu2+>H+>Fe2+>Zn2+>Al3+>Mg2+>Na+

6.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六


  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_)、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7.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七


  1.烯醛中碳碳双键的检验

  (1)若是纯净的液态样品,则可向所取试样中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2)若样品为水溶液,则先向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煮沸,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酸化,再加入溴水,若褪色,则证明含有碳碳双键。

  若直接向样品水溶液中滴加溴水,则会有反应:—CHO+Br2+H2O→—COOH+2HBr而使溴水褪色。

  2.二糖或多糖水解产物的检验

  若二糖或多糖是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的,则先向冷却后的水解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和稀硫酸,然后再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水浴)加热,观察现象,作出判断。

  3.如何检验溶解在苯中的苯酚?

  取样,向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向水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再滴入几滴FeCl3溶液(或过量饱和溴水),若溶液呈紫色(或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苯酚。

  若向样品中直接滴入FeCl3溶液,则由于苯酚仍溶解在苯中,不得进入水溶液中与Fe3+进行离子反应;若向样品中直接加入饱和溴水,则生成的三溴苯酚会溶解在苯中而看不到白色沉淀。

  若所用溴水太稀,则一方面可能由于生成溶解度相对较大的一溴苯酚或二溴苯酚,另一方面可能生成的三溴苯酚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之中而看不到沉淀。

  4.如何检验实验室制得的乙烯气体中含有CH2=CH2、SO2、CO2、H2O?

  将气体依次通过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饱和Fe2(SO4)3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检验水)(检验SO2)(除去SO2)(确认SO2已除尽)(检验CO2)

  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检验CH2=CH2)。

8.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八


  1、固体不一定都是晶体,如玻璃是非晶态物质,再如塑料、橡胶等。

  2、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

  ①CH:C2H2和C6H6

  ②CH2:烯烃和环烷烃

  ③CH2O:甲醛、乙酸、甲酸甲酯

  ④CnH2nO:饱和一元醛与二倍于其碳原子数和饱和一元羧酸或酯;

  3、一般原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氕原子(1H)中无中子。

  4、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周期不一定从金属元素开始,如第一周期是从氢元素开始。

  5、ⅢB所含的元素种类最多。碳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且ⅣA族中元素组成的晶体常常属于原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

  6、质量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如18O与18F、40K与40Ca

  7、ⅣA~ⅦA族中只有ⅦA族元素没有同素异形体,且其单质不能与氧气直接化合。

  8、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但AlCl3却是共价化合物(熔沸点很低,易升华,为双聚分子,所有原子都达到了最外层为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9、一般元素性质越活泼,其单质的性质也活泼,但N和P相反,因为N2形成叁键。

  10、非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形成共价化合物,但NH4Cl、NH4NO3等铵盐却是离子化合物。

  11、离子化合物在一般条件下不存在单个分子,但在气态时却是以单个分子存在。如NaCl。

  12、含有非极性键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共价化合物,如Na2O2、FeS2、CaC2等是离子化合物。

  13、单质分子不一定是非极性分子,如O3是极性分子。

  14、一般氢化物中氢为+1价,但在金属氢化物中氢为-1价,如NaH、CaH2等。

  15、非金属单质一般不导电,但石墨可以导电,硅是半导体。

9.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九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10.高二年级化学下册复习笔记 篇十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nG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