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

时间:2023-05-03 20:33: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三# 导语】与高一高二不同之处在于,此时复习力学部分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与高考考纲相结合,尤其水平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此时需要进行查漏补缺,但也需要同时提升能力,填补知识、技能的空白。©文档大全网高三频道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助你金榜题名!
15382126197834013.jpg

1.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课部分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

  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2.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首诗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对诗人浓烈的情感加以引导,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和诗歌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尝试着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运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关键词句赏析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引出作者对于其保姆——大堰河的爱,顺势导入本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同时可以达到情感的有效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通读全诗,标出小节并试着划分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艾青对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师范读第六小节,划分节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突出的描写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适感,与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诵读时,注意:“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油漆过”“安了火钵”“碾了三番”等修饰语都应适当强调,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这一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自比为“新客”,比如在读“摸”“呆呆”“看着”“不认得”“不熟识”等词语时应用心诵出“忸怩不安”之态,以突出作者的不适感。

  最后,学生带着这个任务继续读诗:这首诗很长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分别介绍我和大堰河;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抒发对于大堰河的爱。

  通过以上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节,将学生的思路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以读促悟”体现诵读指导法在学习诗歌时的重要地位,为下面的深入诗歌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诗中的细节来反映整首诗的情感,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第4节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幅充满温情的劳作画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抱起我、抚摸我,充满温情。这样文字让每一位读到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怀里”“抚摸”“灶火”“煮熟”等,与第3节的“雪”“坟墓”“枯死”等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狱)触景怀人,引起作者对于温暖美好的回忆。运用“在……之后”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样的反复,通过排比的列举突出了“大堰河”的劳作辛苦,通过反复,突出的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并不会因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减少,给幼小的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爱的感受。

  其次,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后来回到了他的家里,他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同时明确要求:小组内的成员都要积极发言并且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去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新客”将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适凸显了出来,面对家里华丽的装饰和物质生活上巨大改变,我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这样的陌生感足以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理崩溃。

  最后,通过刚刚分析过的两节,你认为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在“新诗”当中有怎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与古体格律诗比较起来,没有严密的韵脚和整齐的句式,但是通过排比和反复的运用让全诗节奏鲜明旋律回环,体现出新诗的韵律美。

  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把握批注式阅读,深入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了二选一的任务:作者的两个家是“贫与富”“亲与疏”“简陋与华丽”的对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欢哪个“家”呢,说说你的理由。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试着自己写一首自由诗,内容不限,真情实感即可。这样不同类型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

  (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

  (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

  七、说板书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

  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

  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

  八、课后作业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4.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号。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板书:课题、作者)。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和总结迁移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_______中语文必修_______第_______单元_______课《_______》,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本单元是_______单元,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___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______________?"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刘勰说得好:"观文者批文以入情。"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扣"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五、说总结迁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__________.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总结迁移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5.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本文通过一个从未进过贾府的少女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

  二、说学情

  良好的教材设计不单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更要了解学生的情况。高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好,逻辑概况能力较好,但由于阅历较浅,课外积累也较少,较难理解名著的内容与情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潜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了解、与新课程目标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分析主要人物如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阅读与自主讨论的方法,学生能理解人物的形象与刻画方法;

  3、提高言语阅读审美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难点:学生能学会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手法,并进行相似的写作。

  五、教学方法

  教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学法:自主学习、预习、自由讨论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中,我将采用电视剧《红楼梦》节选的视频播放来进行导入。在播放完视频后,我将这样引出标题“同学们,看完了精彩的红楼梦电视剧后,我们一起来研读下更为精彩,让人拍案叫绝的林黛玉进贾府”。从生动形象的视频到小说原文的过渡,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更好的进入课堂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语文的教学中,要求“以读促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要求学生充分读课文,从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如何刻画人物。

  我将让学生通读课文一遍,概括总结出文章主要的中心事件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让增加阅读的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之后我会通过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总结。本篇文章中主要描写了,林黛玉进贾府与众人见面,并透过她的视角,看到了贾府的地位气派,以及贾府众人的形象性格特点。

  (三)深入研读

  在进贾府这一过程中,借着黛玉的视角,作者在安排人物出场的出场中,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有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因而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将重点分析本篇的主角林黛玉。通过对一个人物的描写探析,可以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学会分析其他人物的性格描写。

  在这环节中,我将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并画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在学生找出三处外貌描写后。即众人、王熙凤与贾宝玉的视角对黛玉的外貌描写之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两个问题。即这三次各描写了林黛玉外貌的哪个方面,说明了林黛玉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思考完毕后,我将找几位学生进行回答,并加以引导。从而得出,在众人的描写中,”只是对黛玉进行初步的勾画,注意点在于黛玉的身体,身体面庞怯弱不胜说明了他的体质的病弱与不足。王熙凤的描写中,“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突出了黛玉容貌的标致与气派的不凡。之后借着宝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等。这一描写形象得写出了黛玉的气质风姿与神韵。抓住了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并且这三次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了林黛玉的神态风度,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之后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黛玉性格特点,我将引导学生找出黛玉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让学生前后分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黛玉进贾府前是抱着怎样的心态的?

  2、进贾府后她的哪些描写说明这种心态?

  3、这些描写突出了黛玉的哪些性格特点?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能更为深入理解到黛玉敏感谨慎的性格特点,并学会从不同角度上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本节课主要从林黛玉这一人物入手,学会如何刻画人物与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之后将请学生自己试着研读下本文对贾宝玉与王熙凤的描写,选其他一个人物自己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小结作业

  学生找一个熟悉的人物,用不同的方面如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三语文说课稿范文5篇.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mw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