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学期语文古诗|初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册答案

副标题:初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册答案

时间:2023-03-07 16:20: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规模 2.同“嘱”,嘱托,嘱咐 3.景象 4.离开 5.详尽 6.迫近
7.一,全 8.无、没有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2.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3.他们不因为环境好而高兴,也不因为自己遭遇坏而悲伤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心旷神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四、谈自己对名著的体会,其实三句想到渗透。
五.比较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亲人;关系疏远的人;都。
(2)这(指代施舍穷亲戚和贤才的愿望、打算)。
(3)实现、达到。
(4)成为孤儿。
2.翻译下列句子。
(1)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他)去世的时候,没有钱买棺木收敛尸体,子孙拿不出钱来办丧事,他只是把救济穷人养活族人的道义传给了他的子孙。
(3)于是融会贯通儒家各种经典著作的要义,慷慨立下胸怀天下的远大志向。
3.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4.生活俭朴却乐善好施,关心民众疾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范仲淹出身贫苦,少年发愤读书,立下“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志。
6.连亲人都不关心的人,不可能真正关心百姓或:各个尽力,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实实在在的行动做起,则何愁天下百姓无人关心。
6 登岳阳楼
一、给下面的字注意。
chè róng xuān tì sì
二、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三、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四、这一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漂浮在湖水中一般只这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给人意壮美之感(能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即可)。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1.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书信。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5.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比较•探究
诗两首 游岳阳楼记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意。
hàn miǎo liǎn rèn doù zhì dié qiòn b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削;(2)渡水;(3)汇积;(4)相当;(5)装饰;(6)缩短
三、同意原因是:(1)从意象的选取分析,孟浩然诗的意象仅限于云梦泽、岳阳城,而杜甫诗的意象则拓展到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在内;(2)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杜甫诗中“坼”“浮”两字炼得好,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是因为有了这两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之上缓缓行进,这景象何等恢宏!
四、作者认为滕子京不必伤心,因为他毕竟年少有成,并得范公为知己,做出了一翻报效朝廷的事业;而作者自己受谄四十年而不被朝廷重用,无法报效国家,年老无成,又加上朋友亲人遭变故,所以感到自己才应当伤心哭泣。
五.比较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1.刬却君山好。
2.“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个“引”字写出了自己的愁绪仿佛被大雁牵引而去,使无形的愁绪显得有情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语言形象生动,精炼传神。
3.动静结合。
*4.因为这里的君山、湘水,巴陵、洞庭的美结合在一起,最能代表其美的,乃是洞庭秋色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在这种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秋为酒醉杀,是实写;人为秋色醉杀,是虚写。

初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册答案.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n73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