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留学生招聘

副标题: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留学生招聘

时间:2024-02-12 00:19:0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留学生招聘# 导语】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日前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在就业方面,海归的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下面是®文档大全网整理的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薛澜特别提到,身处国内的很多同行,出国之后往往对国外的新生事物更为敏感。相反,一些人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反而有可能对身边的新生事物麻木了,不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其中潜在的机会和不同的地方。

那么,海归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使命?薛澜认为,过去这些年,海归带来的是一种变革的意义,代表着变革的力量。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当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得在全球任何重大全球治理的问题上不仅需要有中国的声音,而且需要中国能够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海归能够到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各种社会组织来工作。

事实上,在这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已经作出了表率。他认为,人才至少可以从三个层面参与全球化:

第一个是从企业层面,诸如进出口贸易、国内外投资等;

第二个层面是国际组织,像世界银行、IMF、亚投行等机构,从业人员按照国际规则开展工作;

第三个层面是推动制订国际规则,这些工作主要在政府的层面,因为很多议题、很多规则还没有形成,需要各个国家主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的人共同探讨。

马骏表示,所谓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需要经过提出议题、讨论形成共识、担任临时机构领导、形成文字及政治宣示、推动落实等过程。制定国际规则所需能力和特质在海归当中都是具备的,从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国际人脉等方面有可能帮助中国在参与国际治理、推动国际规则制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此,薛澜呼吁更多的海归能够到公共部门,包括政府、各种社会组织来工作。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还是公共部门的改革,以及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建设这个面临挑战,所以特别需要像马骏这样的在国际组织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能到公共部门来共同推动这方面的发展。同时,呼吁相关部门能够提供更多的空间让海归人员能够在公共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下为《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部分要点:

一、北京送出的留学生最多,硕士学历超60%,商科增长至近半数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从海归出生地来看,北京稳居首位,且比例远远超过其它地方。上海、郑州、广州、西安、成都居前六位。从海归出国前的所在地来看,北、上、广位列前三,成都、天津、西安、武汉、南京、青岛、杭州、郑州等东部较大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紧随其后。

在国外获得的学历中,硕士研究生占比(61.5%),其次是本科(31.0%),博士研究生(3.5%)。在国外获得学位的主修科目中,商科居首位,占比近半数(47.3%),应用科学居第二位(16.2%),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占比非常接近(10%左右),自然科学占比最低(7.4%)。与CCG和智联卓聘联合发布的《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2015年报告”)相比,商科为主修科目的海归比例增长了12.1个百分点。

二、近半数海归认为自身竞争力高于国内同类学生,六成海归有海外全职工作经验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海归认为,海外留学对生活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很大提升,近半数认为创新能力、扩大人脉网络也得到了发展。

在就业方面,海归的优势体现在国际视野、语言优势以及跨文化沟通能力,有全职工作经验且时长在1年及以下的占比28.1%,1年-3年的占比18.1%,3年-6年的占比6.4%,6年及以上的占比3.5%。但调查中,海归也认为自己在就业中存在劣势,主要表现在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回国错过校招季;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海投效率低下;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等。

调查显示,与没有留学经历的人相比,48.4%海归认为其自身优于国内同类学生,22.8%的海归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差别,10.8%的海归认为不如国内同类学生。

三、近半数海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多数海归对国内就业形势和政策尚缺乏了解

调查显示,46.3%的海归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45.9%的海归尚无清晰规划。关于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优惠政策,56.4%的海归只是听说过但不知详情,21.8%的海归表示并不清楚,仅有同样21.8%比例的海归知道内容。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职业规划、就业推荐是海归人员在回国之前最渴望获得的四项服务。

海归最希望政府在以下四方面进一步完善吸引留学生的激励保障政策。一、提高人才薪酬福利待遇(74.2%)。二、搭建青年海归交流平台(59%)。三、建立人才补贴制度(50.6%)。四、解决户籍住房位居前四位(47.8%)。

四、海归中独生子女已占七成,回国的主要原因是与家人团聚,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

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发展的原因主要为方便与家人团聚以及受情感与文化因素的影响,分别占比70.6%和63%。这与调查样本中70%以上的海归是独生子女不无关系。此外,国内经济增长、政治稳定、饮食文化、国外经济形势不利、国内生活丰富等方面因素比例均超过25%,但因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而归国的海归仅占8.8%。

回国之后,50.5%的海归能顺利融入国内生活与工作,认为虽有困难,但能逐渐克服占比44.7%。此外,4.8%的海归表示回国后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与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结果(“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9%”)相比,海归融入国内生活工作状态明显好转。

五、三分之一以上海归认为留学收益大于成本,半数以上海归认为5年内可收回留学经济成本,半数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晋升

调查发现,海归群体对留学效益价值持肯定态度。认为收益大于成本的海归占36.3%,认为收益与成本相当的海归占18.1%。

关于付出与收益的衡量,30.3%的海归认为3-5年能够收回出国经济成本,24.1%的人认为1-3年能够收回成本,另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5-10年(22.5%)或10年以上(17.5%)才能收回经济成本。

从留学经历对个人国内职务变化的作用来看,50.1%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有利于个人职务提升,44.8%的认为基本没有影响,剩余5.1%的海归人员认为留学背景不利于个人职务晋升。其中52.7%的海归回国后没有跳槽,有1次跳槽经历的占比20.6%,2次的占比15%,3次及以上的跳槽经历占比最低,为11.7%。

六、近九成海归可在半年内找到工作,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超越金融业成为就职人数最多的行业,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吸纳海归就业的载体

海归获得国内第一份工作耗时方面,32.1%的海归能在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38.6%的海归花费1-3个月,18.5%的海归用了3-6个月。

在就职行业方面,位居前五名的依次为IT/通信/电子/互联网、金融业、文体教育/工艺美术、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与2015年相比,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就业人数超过金融业,从第四位升至第一位,增长10个百分点,反映出近几年我国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对目前单位所在行业未来十年发展前景的看法上,海归群体整体持乐观态度,27.1%认为非常有前景,32.4%发展平稳,19.1%认为将会转型升级或洗牌,11.3%认为会进一步萎缩。与2015年相比,海归选择私营/民营企业就职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增长11.3个百分点;相应地,海归选择外商/港澳*资企业比例下降10个百分点,显示出国内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逐渐增强。

七、销售和技术岗位类型雄踞海归就业榜首,工作岗位与海外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近七成海归月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

海归就业的工作岗位类型分布中,排名前五分别是销售、技术、市场/公关/广告、运营、行政/后勤,占比依次为13.5%、12.3%、10.3%、9.4%、8.4%。其次是财务、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和产品等岗位。海归群体对当前工作岗位与其海外所学专业的匹配度偏低,认为非常匹配的仅为16.9%,认为匹配程度一般的为54.5%,认为完全不匹配的占28.6%。

进一步调查发现,在职级分布中,59.7%海归就业于普通岗位,占比。而就职于基层管理者的占比21.4%,中层管理者占比12.5%,高层管理者占比4.6%。

相较于实际工作收入与个人期望收入,认为高于期望的海归仅为1%,三成海归认为基本符合期望工资,而近七成海归认为远低于期望工资。调查显示,海归的工资分布中,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归税后月收入为6001-8000元,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归分别占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占比5.8%。

八、海归回国创业更关注与家人团聚和国内发展潜力,创业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创业方面,方便与家人团聚(63.2%)和看好国内发展潜力(56.6%)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两大主因。此外,容易获得亲戚、朋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国内创业环境好、持有专利技术及相关领域国内市场前景好依次占比33.8%、29.4%、18.4%。

从初始创业时间上来分析,76.4%的海归从2015年至今开始创业。课题组认为,如此高的比例与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出台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密切相关。

在行业分布上,海归们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其中,创业者创立的企业主要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占比近五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服务和和文体教育/工艺美术,选择金融业的仅占10.3%。

九、北京仍是海归创业首选城市,二线特色城市成为海归创业新的发力点,城市发展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位居前五位的分别是北京(24.3%)、上海(8.1%)、成都(6.6%)、广州(5.9%)、武汉(4.4%),这五所城市几乎吸引了半数创业海归。创业所在地域呈现“一线城市为主导,二线特色城市快速崛起”基本特征。其中,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尤其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集聚,对海归的吸引力较大。

调查显示,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理由呈多样化特征。首先,经济发展、人脉关系、环境舒适、文化多元包容性强、资源集中五类原因认同度超过三分之一。其次为产业基础、配套设置和人才政策。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更受海归创业者关注。

十、个人存款、亲朋借款和银行贷款为海归创业主要资金来源,银行贷款比例上升明显

海归的创业资金来源具有多元化特征,其中个人存款、亲朋借款、银行贷款位居前三名,分别占66.9%、38.2%、17.6%。与2015年课题组的调查相比,银行贷款占比明显上升(2015年银行贷款的比例为8.33%)。

同时,调查发现,国外企业入股、国内风险投资、国内企业入股,所占比例都在7%-10%之间,国外风险投资和政府入股的比例分别占5.1%、4.4%。

十一、客户和信息是海归回国创业获得的最主要资源,近六成企业尚未开始盈利

海归回国创业获得的资源支持体现在多个方面,客户资源(55.9%)、信息资源(51.5%)和资金资源(39.47%)排前三位,其次是人才资源(28.7%)、技术资源(22.1%)和政府资源(22.1%)。

调查显示,受企业所在行业、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海归创业企业的盈利周期差异较大。目前尚未开始盈利的企业占比59.6%。1-3年内盈利的占比27.9%,3-5年盈利的占比5.2%,5-10年盈利的占比4.4%,10年以上盈利的占比2.9%。根据盈利周期比例来看,于2015年开始创业的企业基本尚未发展到盈利的阶段。

十二、过半数创业者曾创业失败,项目运营成本高成阻碍,最需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和创业辅导,创业平台作用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52.9%的海归创业者有创业失败的经历。分别有40.4%和29.4%海归表示经验匮乏和资金不足是主要原因,27.2%的海归认为市场定位偏差,分别有16.2%、8.8%海归认为是合伙人之间出现矛盾、技术不够先进。结合创业失败案例,课题组对当前海归创业项目的挑战进行了调查,排名前四位的困难是经营运行成本高(56.6%)、融资困难(44.1%)、对国内市场缺乏了解(42.6%)和相关创业服务不到位(39.7%)。

在创业所需支持方面,三成以上海归认为,在创业中最需获得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辅导、财政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管理咨询服务、公平市场环境政策、税收优惠、创新场所等方面的帮助。与2015年相比,海归创业者对于创业辅导的需求提升14.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受调查海归认为创业园区、孵化器等创业基地和平台对于其创业发展的帮助尚不明显。11.8%的海归认为帮助非常大,15.4%的海归认为帮助较大,合计不足三分之一,支持创业的平台与创业海归的对接服务有待加强。

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留学生招聘.doc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ozCI.html